寻找一种东西 - - 它最好是光,温暖地穿透一切,同时能坚定地吸纳更多的光。

它最好有笑声,也应该有泪水;也值得我们为它哭,也值得我们为它笑……

查看: 450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边缘之边缘的“突围”——新世纪十年来散文诗发展态势探察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3:1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稼文的业余 于 2011-3-30 13:14 编辑

边缘之边缘的“突围”——新世纪十年来散文诗发展态势探察与反思
作者:罗小凤 更新时间:2011-1-4
  
  
  既有的文学史或诗歌史叙述中,散文诗显然是常被冷落的一道文学风景,但她虽默默地置身边缘的边缘,却一直孜孜以求“突围”之路径。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在不断的自我突围与嬗变进程中,其发展态势呈现了新的景观。
一、从边缘的边缘处突围
  一直以来,散文诗都“流浪”在边缘的边缘。在当下消费社会语境下,经济效益至上的标杆所驱使的商业大潮不断冲击人们的神经,曾尽览风光的文学之梦已成为少数人的精神乌托邦居所,文学被放逐于社会的边缘。而在文学领地里,当小说、电影、歌曲等不断被经济效益合谋为大众推崇与享用的快餐文化品牌 时,新诗由文化殿堂的至尊地位滑落边缘境地,独享荒凉冷落的景象,一直独居新诗诗苑边缘地带的散文诗则不仅为文学主流话语冷落,亦为新诗领地放逐,当我们述及“新诗”或“诗”时,其概念所指通常只指向自由诗,而忽略了散文诗亦是新诗或诗。在文学史叙述中,散文诗的地位往往处于被遮蔽或缺席状态,评论界对散文诗的目光投注显然非常有限,没有得到其作为诗之一翼应有的梳理、评述和探讨。然而,处身“边缘之边缘”的位置形态并未能抑扼散文诗自我突围的强劲势头,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发展显然呈现其突围的卓越实绩。
  一是散文诗创作阵容的扩大。邹岳汉曾感叹“今昔对比,改革开放之前的散文诗人可谓寥若晨星,而现在则呈满天星斗之势了”
,确实,现代散文诗的发展相对新诗而言显然滞后,除了20年代鲁迅、茅盾等人及后来何其芳、唐弢、郭风、柯蓝、商禽等为数不多的散文诗作家较有成就外,散文诗园地里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和品质的创作真可谓“寥若晨星”。邹岳汉曾谈及,1981年《诗刊》当年第9期“散文诗六人谈”的参与者仅柯蓝、郭风、王中才、 许淇、那家伦、耿林莽六位,同年参加《榕树文学丛刊》第4期“散文诗笔会”的时候则扩展到18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知名或创作比较活跃的老、中、青散文诗人
。新世纪以来,这种“寥若晨星”的境况已得到明显改观,散文诗创作队伍日渐扩大。从散文诗界先后出现的两套中国散文诗年度选集看,这两套诗集所选入的散文诗诗人数量确实符合了邹岳汉所描述的“满天星斗”。且看下表:

  
书名
  
  
卷次
  
  
收入诗
  
人数量
  
  
书名
  
  
卷次
  
  
收入诗
  
人数量
  
  

《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2004年更名为《中国年度散文诗》),邹岳汉主编,漓江出版社
  
  
2000
  
  
168
  
  
  
《中国年度散文诗精选》,王剑冰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1
  
  
136
  
  
  
  
  
  
2002
  
  
174
  
  
2002
  
  
79
  
  
2003
  
  
206
  
  
2003
  
  
119
  
  
2004
  
  
164
  
  
2004
  
  
108
  
  
2005
  
  
214
  
  
2005
  
  
90*
  
  
2006
  
  
199
  
  
2006
  
  
124
  
  
2007
  
  
216
  
  
2007
  
  
92
  
  
2008
  
  
154
  
  
2008
  
  
97
  
  
2009
  
  
200
  
  
2009
  
  
110
  

(*实为89人,庞白与庞华坚为同一人,编者误作二人)
  从以上表格(2000年—2005年数据参照邹岳汉《中国大陆近20年散文诗发展概观》)不难看出,散文诗阵地积聚了不少散文诗的“信徒”,散文诗创作队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各大散文诗学会吸纳新成员的数量和各大散文诗大奖赛的举办也彰显了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创作队伍阵容的壮大。1984年成立的“中国散文诗学 会”,新世纪以来一直不断吸纳新的优秀散文诗诗人;2006年 10月“中外散文诗学会”在成都正式成立,上海、广东、深圳、新疆等地已建立分会,迄今已收纳会员7000多人;2009年3月14日“我们——北土城散 文诗群”的成立,一年多的时间便聚集了150位经过删选而加入的优秀散文诗诗人,以致其主要负责人不得不在博客发表声明:“‘我们’基本不再吸收新成员”
;2009 年闻华舰组建了“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并创办了《蓝调儿散文诗画》,着重为散文诗发展培养青少年力量。各大散文诗大奖赛的举办也给予散文诗阵容的扩大巨大 助力,新世纪以来举办了“中国散文诗90周年颁奖会”、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奖赛、“蔡丽双” 杯祖国情大奖赛、中国“电信”杯全国散文诗大奖赛、“中国散文诗大奖”等。其中,2007 年 11 月举行的“中国散文诗90周年颁奖会”颁发了46个奖项,评选时评选办公室收到从1985年至2007年上半年出版的散文诗集、理论集150部
,显示了散文诗诗人阵容中优秀者之多。
  此外,还有大量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发表作品、入选年选、加入学会和未能参赛的散文诗诗人,他们淡出于散文诗界,默默地坚持着散文诗写作,探索着散文诗的艺术方向,其诗歌质量并不低于入选年选的诗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3:14:47 | 只看该作者
  二是散文诗阵地的拓展。新世纪以来,各种报刊、选集、诗集、专辑、专页、专号日渐增多,为散文诗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阵地与平台。《散文诗》杂志于1985年创办之初时
  属于“内部交流、定向发行”,1992年5月才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新世纪以来,此刊2004年开始分上、下半月刊出版, 其影响的力度逐渐加大,发行网点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国,“不仅是中国大陆创办最早、坚持最久、发行量最大的散文诗期 刊,也是大陆诸多诗刊中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泛者之一”①。 《散文诗世界》2006年3月获准公开发行,2007 年起出版月刊。除了这两份影响最大的散文诗刊物及一年一度的《中国年度散文诗》(漓江版)、《中国散文诗精选》(长江文艺版)外,新世纪以来还涌现了许多 其他的刊物和诗集、选集,如《香港散文诗报》(2001年,香港;2004年改为《香港散文诗》)、《散文诗作家报》(2003年,湖南)、《散文诗 人》(2003年,广东)、《散文诗天地》(2007年,福建)、《青年散文诗》(2007年,广东)、《散文诗作家》(2008年,新疆)、《散文诗金 库丛书》(2000年)、《中国当代散文诗》(2004年)、《散文诗人20家》(2004年)、《2005年网络散文诗精选》(2005年)、《散文诗 作家文库》(2006年)、《彭燕郊诗文集•散文诗卷》(2006年)、《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2008年)、《当代散文诗作家文 库》(2008年)、《灵焚的散文诗》(2008年)、《在一棵草的根下》(2009年)、《散文诗精选》(2009年)、《华夏散文诗选》(2009 年)、《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2009年)、《漂瓶:彭燕郊散文诗》(2010年)等;此外,据邹岳汉统计,《诗刊》、《星星》、《绿 风》、《诗选刊》、《淮风》、《中国诗人》、《中国诗歌》、《新国风》、《扬子江》、《青春诗刊》、《香稻诗报》等报刊及《人民文学》、《青岛文学》(原 《海鸥》)、《时代文学》、《星火》、《红海滩》、《台湾文学选刊》、《福建文学》、《朔方》、《中华散文》、《散文》、《散文天地》、《散文百家》、 《鳄城文学》等文学期刊,以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南昌晚报•文艺副刊》、《广州日报•文艺副刊》、《厦门日报•文艺副刊》、《伊犁晚报•文艺副 刊》等,开辟散文诗专栏、专页、专版,或经常发表散文诗作品。《诗潮》、《青年文学》、《岁月》、《诗歌报》等刊物是近几年新设散文诗专辑的刊物,《诗 潮》和《青年文学》对新世纪散文诗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前者不定期刊登“散文诗征稿启事”或“散文诗栏目稿约”,于2008年举办首届“诗潮杯”世界 华文散文诗大奖赛,几乎每期都刊登以“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或称“北土城散文诗群”,以下简称“我们”)为主的作者作品专辑,而在“名家读诗”栏目 中推介散文诗名篇的赏析短文;后者于2010年第一期开始为“我们”散文诗群开设专辑“我们散文诗档案”,其所属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10年策划出版了自 由诗与散文诗合集:《大诗歌——中国诗人俱乐部作品选》。
  新世纪网络的普及也为散文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榕树下•散文诗论坛”(2002年,闻华舰,此论坛还组织了散文诗群体“蓝调儿组 合”)、“散文诗作家网” (2002年,沉沙)、“散文诗论坛”(2004年11月,郭松竹、李隐)、“中国散文诗”(2005年,喻子涵)、“绿叶散文诗论坛”(2006年,笔 尖)、“百家散文诗论坛”(2006年,方文竹)、“散文诗作家论坛”(2008年,沉沙)等论坛,聚集了许多有名或无名的散文诗作者。散文诗阵地的广阔 拓展,成为散文诗发展沃土。
  三是散文诗评论和理论探索的衍进增强了散文诗力量,加大了“突围”的力度。创作队伍的扩大,如果没有得到评论界和学术界的认可,则纯属圈子 内的酬唱或个人自娱方式。但新世纪以来,散文诗评论和理论探索的力度显然加大,散文诗主力邹岳汉、耿林莽、周庆荣、灵焚等都非常注重散文诗理论力量的培 养,尤其注重青年评论家的发掘与扶持。新世纪以来,王幅明、孙玉石、张彦加、徐成森、蒋登科、黄永健、柯蓝等人延续了1987年第一本散文诗理论专著《散 文诗的世界》(王光明著)对散文诗理论的探索,出版了《散文诗文体论》(蒋登科,2002年)、《散文诗新论》(张彦加,2002年)、《二十世纪中国散 文诗论》(李标晶,2004年)、《中国散文诗研究》(黄永健,2005年)、《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柯蓝, 2006年)等散文诗研究专著。《广西梧州学院学报》于2010年第5期开设“散文诗研究专栏”,成为全国第一家开设散文诗研究专栏的学术刊物,其栏目收 纳了秀陶(美国)、白灵(台湾)、灵焚(大陆)等海内外各地教授研究散文诗的理论文章,为散文诗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理论力量。
  由上观之,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发展确实正是由“寂寞”走向“繁荣”①,散文诗虽处身边缘的边缘,却一直在不断地自我“突围”与嬗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3:15:03 | 只看该作者
二、从“诗”的内质“突围”
  谢冕认为散文诗“始终是属于诗的,它与诗的关系,散文其外,诗其内,是貌离而神合的”②。 散文诗在本质上是诗,是新诗领地里与自由诗几乎同时从西方引进的一个诗歌文类,她在新世纪的发展并未停步于表面的“繁荣” ,而是真有“诗”的内容,她作为新诗之一翼,不断提升“诗”的质地,构筑散文诗作为“诗”的审美视点,呈现了散文诗之为诗的“诗”性要求,以散文诗境界的 提升、审美视点的构筑、散文诗语言的诗化,推动着“诗”的本位价值的回归,实现从内质“突围”的策略。
  (一)散文诗境界的提升
  王光明早在1987年《散文诗的世界》里便指出:“用‘小感触’去表现‘大世界’,不仅应该如此,而且能够如此”③, 但一直以来散文诗写作者只注重“小感触”,未顾及“大世界”,因而散文诗的境界都狭小逼仄,出现了王光明所指出的问题:五、六十年代及至新时期散文诗创作 的根本不足,并不在于写从个人或社会出发的“小感触”,而在于“很少能够超越历史与现实的具体形态,把个人的或国家的境况看作整个现代人类境况的一部 分”,不能象鲁迅那样“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把握自己的内心感触,将它们上升为人类世界的恐怖与渴望,通过对‘小感触’的超越,让散文诗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 隐喻性质。”④王 光明犀利地把捉住了散文诗获得深度和厚度的秘密,但他所捕捉的“小感触”却不断为一些散文诗理论研究者断章取义地误解,散文诗作者也一直只能实践“小感 触”,而未能抵达“大世界”,难怪有学者2005年还在批评:“当今的散文诗在发展过程中已经给自己筑起来一座闺阁秀楼,诗人在里面为赋新诗强说愁,使得 当今散文诗缺乏一种沉雄博大的阳刚之气,小家碧玉似的无病呻吟使散文诗的发展举步唯艰”⑤批 评者确实觉察到当今散文诗创作的缺陷,但这只是散文诗创作由来已久的一种倾向,他并未注意到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创作中已逐渐成为主导的新倾向。新世纪以来, “闭门呻吟强说愁”的景象显然开始改观,正如彭燕郊所说,近年的散文诗,摆脱了自居于“小玩意儿”和流连于“风花雪月”的老套,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 任感的大气和厚重⑥。 “大诗歌”理念的浮出历史地表,无疑是这种迹象的一大标志,这个由2008年3月“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奖赛”的筹备会议上周庆荣等提出的说 法,后来成为了2009年3月14日成立的“我们”散文诗群的诗歌理念,提升了最初作为突破文体局限之意义的认识,而把重点聚焦于“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写出 与当下的生存意义、生命意义有关的情怀。拒绝无病呻吟,拒绝心胸的阴暗与狭隘,让日常情感升华到做人的情怀高度,明确诗歌文学作为社会心灵公共话语承担者 所必须具备的健全品格”①, 提升散文诗的境界和写作者的情怀,成为散文诗创作的内在要求,既是对新世纪某些散文诗创作诗歌动向的一个小结,也是未来散文诗努力的一个新的开始。新世纪 以来,不少散文诗人在自觉的探求诗艺过程中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耿林莽在诗观中传达,散文诗“可以展现大宇宙,表现大悲痛,大思想。”②近 年来他创作的《微笑的失踪》、《蚂蚁叹息》、《体验电梯》、《信息时代》、《走过,走过街头》、《提速》、《仰望民工》、《闪过》等诗透露出深切的民生关 怀和悲悯情怀;他也有不少诗抵达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思考,《神话》以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为原型,展开对历史的叩问与思考,《诗的守墓人》则思考诗人的命运。 2007年荣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奖的刘虔则交织着历史与哲性思考,实践了他“尽力摒弃了吟风弄月的浅唱,摒弃了无冲突论的牙慧”③的 散文诗观,他在《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展露出对岁月之流逝与黄土地之永恒的思考,在《历史深处的回声》、《被时光禁锢在生命里的传说》、《行走的脊 梁》、《背影里的我们》等诗都交杂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沉叩问。周庆荣无疑是转变风格的一个典型例证,他改变了“格丽娜时期”阴性抒情角色下的柔婉,近 年发表的《有理想的人》、《波德莱尔的理想》、《高地阳光》等已把目光投向对“人”、“理想”的思考,对“生存情怀以及思想进行自然状态的守望”④。 爱斐儿虽为女性身份,却并不局限于一己小情绪、小感触,《家园,与历史只有一门之隔》(组章)里的《木兰围场的秋天》、《阳光照耀北土城》,将个人的小感 触织入“历史”与“文化”的大布帛中,编织出“小”与“大”、“个人”与“文化”、“日常”与“历史”相交织的图景,糅入了对生命的喟叹与对文化的感悟。 一直在寻求散文诗艺术和诗歌精神“突围”的灵焚,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创作了思考人类生存命运以及人类生存与文化悖论反思的《飘移》、《房子》、《异 乡人》等组章,而近年发表的《第一个女人》、《女神》、《生命》、《冲动》等诗里引入了神性维度和史性目光,试图抵达人类灵魂深处与人类存在本源之终极的 思考。庞白是近年来由自由诗转向散文诗创作的又一个自觉探索与锻造诗艺的诗人,他的大型组诗《天边:世间的事物》从2009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完成90 章,诗人选取马灯、云、残园、绿、回声、白日光、野百合、人、蒿草等世间俗常事物触发的“小感触”,抒发对抵达“天边”这一辽远空阔境界的向往。尤其是组 章中的《我们》一诗,与周庆荣的《我们》形成有趣的映照,庞白笔下的“我们”是世间事物之一种,相较于“比天空更辽阔的存在”,“我们”太渺小太微弱,诗 人巧妙地由象征“存在”的“上帝”意象的设置抵达对人类存在、宇宙存在的思考,抵达关涉人类终极命运之“大世界”的观照。此外,叶卫平、李仕淦、李见心、 金铃子、语伞、唐力、黄恩鹏、李松璋、唐朝晖、章闻哲、青蓝格格、白月、沉沙、曹英人等散文诗诗人都自觉地由对现实生存与心灵内宇宙的矛盾、冲突、紧张感 的注意出发,突破当下时空引力的限制,上升到对生命的原初、人生问题的根本性关怀与生存体验的深刻省思,显示了散文诗境界提升的自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3:15:23 | 只看该作者
  (二)意象性细节的构筑
  由于长期以来写作者和读者对散文诗概念的混淆,散文诗的美学原则更是悬而未决、模糊不清,灵焚曾指出:“绝大多数的散文诗作者往往只是在形 式上继承了某种似乎属于散文诗艺术的表现手法,根本无法让内在于这一文学体裁中,完全区别于诗歌和散文的散文诗独特美学原则得到自觉的展现,这应该是文学 界对于散文诗的独立性问题不能予以正当的艺术与美学价值认识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这种现实进一步促成了人们审美心灵的遮蔽与对于散文诗这一独立文体的理解 与冷漠。”①耿 林莽一直自觉清醒地探寻散文诗美学特征,他在《散文诗并不“易写”》中指出要根据具体作品内容的表达需要“将散文因素融入散文诗的肌体”,而不是将它们生 硬地拼凑在一起;是“融散文于诗”,走“化散文”的路子,而不是“散文化”。他形象地用点、线、面来形容诗、散文诗和散文的关系,认为散文诗“可吸取一些 情节性片段,比诗的容量略宽,但毕竟不能如散文那样‘开放’”②, 散文诗就是点(诗)与面(散文)之间的“线”,但他没有深入论及具体创作时的美学原则和技巧。灵焚一直在高度自觉探寻着散文诗的审美性特征,试图觅现一条 抵达散文诗新境界新高峰的路径。2007年,他提出了“意象性细节”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散文诗要“从诗歌中汲取意象的运用与表现手法”,“从散文中摘取 其核心部分的细节性描写的特点”,“把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命感悟,放在蒙太奇式的、组合性的片段细节群中展现,通过纯粹的意象性细节推演生命的体验、省 思与审美”,因此散文诗区别于诗歌与散文的最大美学特征便是“意象性细节”,即“在貌似散文性的细节中,通过意象性语言的运用,把一群具象性的语言凝聚起 来,形成一种完全诗化了的细节”③。这是灵焚基于对散文诗创作的体验和对散文诗发展状况的观察而对散文诗
  美学特征与审美视点提出的新概念和新原则,诗的意象和散文性的细节无疑是这一原则的两大关键词。灵焚自己的散文诗,自觉践行了这一美学原 则。他2005年创作的《棋子说》以棋子为核心意象,人与棋子的相似性相链接,现实与心灵场景相交错,紧扣住棋子与棋盘的关系进行象征性言说,透视了人的 现代生存际遇和境况,甚至抵达了人类始终被困扰的生存、精神境况与终极命运的思考。2010年创作的《第一个女人》中,灵焚抛却被常识化或本质化的“母 亲”形象,糅合东西方古典神话里各种“母亲”的象征性细节,开掘出“母亲”这一原型意象的原初内蕴。诗人先以“我”的母亲为基点,在个体经验对“母亲”形 象的体悟中自然地过渡提升到整个人类的母亲的高度,并进而避开时空视阈的囿限,交织切实具体的个体生命感受与美丽动人的古典神话、历史传说,在现实与故 事、现在与历史的多维时空场域中逐渐展开对“母亲”原型价值和意义的诗意寻绎与拷问,个体经验与集体意识巧妙交汇缝合,抵达了“母亲”这一原型意象的终极 意义。爱斐儿的组章《非处方用药》也成为意象性细节的生动演绎,以21味药引为意象,由对爱情、母爱、友爱的细节性感触升华到人类之大爱的高度,第一章 《甘草》择取了“甘草”这一普通细微的物象为托盘,抓住病理逻辑:“迎风就想流泪,转身就哮喘咳嗽”的病人的病根是“爱”,而“你”既是埋下病根的病源, 又是唯一能开药治病的“医生”,因此药方也是“爱”,只有那株爱的甘草可以解除病痛,诗人于是剪切拼贴甘草的物理表征与药理性能,纤毫入微而又自然机巧地 把“甘草”的药用功能、治病与爱的心理缝合起来,在“甘草”这一物象与病症细节、爱的心理的互动之间呈现深切的爱,其物象背后深隐的意蕴远远超过了语词本 身的指涉力,巨大的心理与情感容量浓缩于狭窄的物象空间,由此这种“爱”便由普通的爱情上升到了人类之爱。
  诚如灵焚所观察的:“近年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前辈或新人的优秀作品,也都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展现了散文诗艺术的这种美学特征”①, 耿林莽的《寻找神话》、《陶的碎片》、《诗的守墓人》、周庆荣的《中华元素:义与孝》、《唐•吉珂德》、《初夏的午后》、《夜寄》等、李仕淦的《你光芒一 样的身体》、《旅行者与旅行者的琴》、唐力的《喂马人》、唐朝晖《镜子的城市》、李见心的《浮尘》、原筱菲的《时间之伤》、《纸做的世界》、灵焚的《故 事》、《冲动》、《女神》等组章、庞白的大型组诗《天边:世间的事物》等诗都无不糅合了诗的意象与散文性的细节,体现了散文诗逐渐走向成熟的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3:15:56 | 只看该作者
  (三)语言的诗化
  “用蝶翼古老的诱惑窃下一支天籁之音。”
  “叮嘱,早已嘶哑。欲念的胰腺疼痛。”
  “迷人的蝶翼,撑开一条透明的长廊,踏着云的瞬间,仿佛漫步在月亮之上。”
  “从柳枝的绿到枫叶的红,就是时间让无数个彼此黯然神伤……在风的预言里漂游。”
  最初读语伞的这些诗句,语言上的震撼像磁铁一样吸附了我的目光。正如她在诗观中所言:“散文诗以自由抵达诗性本身,以深远之境融合语言和灵魂。”②这种语言和灵魂自由碰撞出的诗性正呈现了散文诗语言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许多诗人认为散文诗的语言就是用散文的语言进行书写,可以自由无碍,毫无约束,其实是走入了误区。邹岳汉在《2006:中国散文诗的回归与超越》中认为散文诗就是用“散文畅达的语言”③未免放低了对散文诗语言的要求。散文诗之所以为散文诗,并不是语言用散文的语言去书写,而是择取了散文的细节;散文诗之为诗,语言上应该拥有诗歌语言的“质”,应该诗化。
  乐黛云在为黄永健《深港散文诗初论》所写的序中指出散文诗的语言应该有跟诗一样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语言的陌生化和高度凝炼,而且需要节奏和韵味”④。黄永健在《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对散文诗语言的特征做了归纳:“一、因情感细节的展开突破分行诗的语言制约而显得自然、流畅;二、因表现的情感立体交叉或网络状而显得抽象、空灵;三、因直抒情绪中观念之推移而颇具旋律性、复沓感”①。 散文诗是诗,其语言应该诗化。灵焚所提出的“意象性细节”中论及的“意象性语言”,也是语言诗化的一种技巧,即是与散文所使用的具象性语言相区别的一种诗 歌语言,散文语言是集叙述性、写实性、流畅性、具体性于一体的语言,而诗歌语言是跳跃性的,非逻辑的,写意性的。散文诗既为诗,其语言应不同于散文,需要 经过锤炼、锻造和打磨。新世纪以来,许多诗人自觉地锤炼语言技巧和功力。爱斐儿最初打动我的也是她的语言,《废墟上的抒情》中“废墟献出废墟”“被树枝掰 碎的阳光搅乱了时间的背景”“秋天,堆积更多的忧伤在告别的风里”“烟雨京华作为你置身的背景被我反复抚摩”等诗句巧妙娴熟地运用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和意 象化手段,突破了散文语言的平直和线性局限,以其富于弹性的张力和富于文化蕴涵的厚度撑开一个诗意的“废墟”。除此之外,周庆荣、灵焚、叶卫平、李仕淦、 亚楠、黄恩鹏、李见心、青蓝格格、白月、枕秋、王西平、郑小琼、唐力、沉沙、宋晓杰、清荷玲子、海叶、陈劲松、陈德根、吴亿林、原筱菲等诗人都显示了娴熟 的语言驾驭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3:16:14 | 只看该作者
三、“突围”的未来趋向
  虽然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创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她与自由诗和散文的关联性纠缠错综复杂,因此实践创作依然呈现诸多不足,存在一些需要继续“突围”的误区。
  (一)回到“诗”的归属地
  《2005中国年度散文诗精选》中所选的李汉荣《我丢失的月光》、苏会玲《那些梦中的花》、梅影《阿尔的葵花》、张利文《私语》等作品如果 收入散文应该不算陋劣,但被“精选”为散文诗,却真是“不尴不尬”。编者甚至在《2006中国年度散文诗精选》序言《关于散文诗》中说:“现在看来,除了 诗可以明确区分以外,有些散文、散文诗却是融在一起的。除非你硬性地将他们分开,如果不是在散文诗专门的刊物上刊登作品,作家和编辑们也不大会认真计较”②, 并在“散文诗应该注意的问题”中丝毫未提“诗”之美学特征上的要求。年选对读者和散文诗的发展本应起到引导作用,更何况标以“精选”的年选,这种态度显然 与散文诗之诗的本质属性背道而驰。由此也不难看出,当下依然有许多人包括散文诗诗人和理论家、评论家对散文诗与散文、诗的界限其实并不是很清楚,这成为未 来散文诗亟待“突围”的最基本的缺陷。
  散文诗与诗、散文的关系是自散文诗被引进便伴随至今的一个基本问题,许多人认为,散文诗是诗已成定论,无需探讨。但其实,不少人对散文诗的 概念依然模糊不清,一直处于似是而非、游离矛盾的状态,模糊的界定导致写作者和读者对散文诗认识的混乱,继而导致散文诗写作进入“混水摸鱼”的混乱境地。 对此,王幅明曾指出:“散文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似乎并不高,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视。大概是由于它是‘两栖文体’吧,散文不肯‘收留’它,诗通常也不 把它当作自己家族的当然成员。这样‘无依无靠’的散文诗只能‘自强自立’,依靠自己的奋斗以求发展。虽然创作队伍逐渐增多,但存在许多混水摸鱼的散文诗的 美学特征探索与实践有待加强,有些人甚至认为散文诗就是散文的缩小,诗的放大。许多人把分行的诗连缀起来加上标点,便认为是散文诗。”①这种认识不仅对散文诗的尴尬地位非常清醒,更触及了当下散文诗的核心病症。
  当下对散文诗的认识大致存在四种倾向:一是认为散文诗是自由诗的变体;一是认为散文诗是诗,是与自由诗并存的一种独立的诗体;一是认为散文 诗是诗,是与新诗并存的一种诗体;一是认为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与散文、诗歌并存。这四种认识中,第一种早已被抛弃,但少数散文诗人由于对散文诗概念 模糊不清,对散文诗历史了解不深,而依然持此观点。第二种认识是正确的。复杂的是后两种认识。第三种观点把散文诗与新诗对立起来,显然对“新诗”概念把握 有误。“新诗”是相对于“旧诗”而存在的一个权宜性概念,其所指范畴随着诗歌史的衍进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特定历史阶段特指当时新出现的诗歌类别,而若从 整个诗歌史来看,尤其是以当下为立足点所言的“新诗”,其指涉范围涵盖了白话诗(甚至要从黄遵宪、梁启超等倡导的“新诗”溯源)、散文诗、自由诗、格律派 诗、现代格律诗等。王光明曾指出,新诗“除认同自由诗这一主导形式外,还接纳了外国散文诗(prose poem)”②, 即“新诗”涵盖了自由诗(free poem)和散文诗(prose poem)。其实,从新诗的历史渊源看,散文诗是中国新诗的发源和先锋,白话文运动是从散文诗开始的,当时鲁迅、郭沫若、刘半农、周作人等白话诗运动的先 驱者所写的白话诗事实上都是散文诗,只不过加上了分行和标点,对此周作人曾多次自我疑问,被胡适誉为“新诗第一首杰作”③ 的《小河》发表在《新青年》时有一段引言:
  有人问我这诗是什么体,连自己也回答不出。法国波特莱尔提倡起来的散文诗,略略相像,不过他是用散文格式,现在却一行一行的分写了。④
  周氏认为这首诗像波特莱尔的散文诗,只不过分行写了。直到1929年他还在质疑《过去的生命》里收入的三十多首诗:“我称他为诗,因为觉得 这些的写法与我的普通的散文有点不同。我不知道中国的新诗应该怎么样才是,我却知道我无论如何总不是个诗人,现在‘诗’这个宇不过是假借了来,当作我自己 的一种市语罢了”⑤。 可见,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渊源看,散文诗无可置疑地是新诗之一体。有些人由于对“新诗”的范畴把握失当,而造成对散文诗与新诗的关系的判断失误。纠偏这种认 识的关键是文类界限与关系需要澄清:诗包括新诗和旧体诗词,新诗涵盖自由诗、散文诗、现代格律诗等。散文诗是与自由诗同一层面的文类形式,同属于新诗。当 说散文诗有诗的特点或是诗时,是指散文诗拥有诗之为诗的本质质素。灵焚对于散文诗的诗艺探索让人钦佩,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他也“散文诗与新诗相比”①, 话语中总把新诗与散文诗并列起来,而忽略了散文诗是与自由诗并列的新诗之一体,散文诗并不是区别于诗、新诗而是区别于自由诗存在的,因此,“大诗歌”的概 念如果从大情怀、高境界的“意义化写作”上去看颇具意义,但如果从最初的文类意义上认为是新诗和散文诗的合称则存在误区。在散文诗的文类归属上,邹岳汉一 直是非常自觉而清醒的,他认为:“中国现当代诗应有两翼:新诗和散文诗”②, 他把散文诗放在中国现当代诗的范畴中,但他又犯了跟灵焚同样的错误,把新诗与散文诗并列起来,而忽略了散文诗与自由诗同属新诗范畴,显然亦对“新诗”的理 解存在偏颇,偏颇的根源在于把“新诗”等同于自由诗,如前文所论,“新诗”是一个随着诗歌史衍进不断更换所指内容的“暂时的、权宜性”的概念,这也是王光 明用“现代汉诗”来替代“新诗”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如果使用“现代汉诗”替代“新诗”,散文诗、自由诗与现代汉诗以及散文的关系便不言自明了,邹岳汉所言 的中国现当代诗其实就是指现代汉诗,而现代汉诗既然替代“新诗”,就不可能包含新诗和散文诗了。第四种认识其实已把散文诗与诗、散文对立起来,从诗的领地 里放逐,把散文诗排除于诗之外,成为与诗、散文相区别的独立文体。盖湘涛认为:“散文诗就是散文诗,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散文诗应是文学中语言美的精 品,被誉为‘美文’”。③王珂也认为:“散文诗是奇特的文体,严格地说,它不是诗,只是抒情文学的一种体裁”④,这些观点显然都是错的。在这一点上,邹岳汉的分析是敏锐而清晰的:
  在散文诗文体的定位上,当前流行一种“化合独立”说,认为散文诗是散文与诗两种文体经过“化合”或“融和”而形成的一种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 的完全独立的文体。从表面看,这种观点似乎是在维护散文诗的独立地位。然而,抹煞散文诗作为“诗之一体”的本质属性给散文诗创作和散文诗理论研究带来一系 列不良后果:写作者不必将散文诗作为诗来写,读者不必把散文诗作为诗来读,文学评论界不必把散文诗作为诗来评论,诗学家、文学史家不必把散文诗写进中国新 诗发展史,文学、诗歌评奖不必把散文诗纳入诗的评奖范围……对散文诗文体“非诗非散文”的不当定位正好与“非驴非马”的贬损相呼应,不利于确定散文诗文体 在诗和文学领域应有的地位。⑤
  邹岳汉可谓慧心慧眼,批评了当前所流行的把散文诗作为一种与诗、散文相并列的独立文体,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做法是对散文诗发展的贬损,认为 “散文诗文体的独立性仅存在于:在诗的范畴内散文诗与新诗的比较与关联之中”,他一直对散文诗之“诗”的属性坚定不移:“从近百年中外散文诗发展的历程 看,至今尚无不是诗的散文诗作品”、“散文诗回归诗,不是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归附。散文诗作为诗之一体,代表着现代诗的中坚和前沿,它将与讲究分行押韵 的新诗一起争妍竞秀,共存共荣,促进中国当代诗的多样化、现代化。”“散文诗回归诗,将从根本上(而不是硬性地从字数上限定)划清它与抒情散文、小品文的 界限,从而促进散文诗沿着诗的轨道健康发展”①。 虽然邹岳汉话语中对“新诗”概念把握有失准确,成为了 “自由诗” 的特指,但他对散文诗之诗性归属的总体判断是敏锐而正确的。散文诗是诗,是新诗之一体,好比一个浸润了异国异质文化的“游子”,无论她外语多么纯正,无论 她被“异化”得如何彻底,她终究依然属于自己的民族。
  当下许多对散文诗认识模糊的诗人和读者亟待让散文诗找回“诗”的归属地,正如邹岳汉所说的:“确认散文诗属于‘诗’的范围对当前的散文诗创作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②只有让散文诗回到诗的归属地,那些败坏了读者的胃口和散文诗文体的声誉的貌合神离的“散文诗作品”才能在时间的审判面前被淘汰,散文诗的发展才能走上真正的健康轨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13:16:34 | 只看该作者
  (二)寻找新发展的突破口
  如果说散文诗的“诗”性归属本是散文诗场域中最基本的问题,“诗”性要求本乃散文诗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只不过当下散文诗界许多“伪诗人” 的存在败坏了读者的胃口和散 文诗的形象,需要引起警觉与重新重视,那么寻找新的突破口,则成为散文诗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重头戏。1915年《中华小说界》2卷7期上的小说栏刊登了刘半 农用文言翻译的屠格涅夫四章散文诗,成为外国散文诗译介入中国的滥觞;1918年《新青年》4卷5期上发表刘半农翻译的印度诗人拉坦•德维的散文诗作品 《我行雪中》和他自己的散文诗作《卖萝卜的人》,《我行雪中》文末注明其为“散文诗”,由此“散文诗”起航了它发展至今九十余年的历史进程,虽然期间散文 诗诗艺和理论的探讨从未完全间断,但除了1922年《文学旬刊》上YL、西谛(郑振铎)、滕固、王平陵等人各抒己见对散文诗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和1987年 王光明出版《散文诗的世界》对散文诗的起源、历史发展脉络、美学特征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外,其他的探讨几无突破性进展,一直或望《野草》而生畏,言必 称《野草》,或滞足于既有的理论场域“兜圈子”。近几年来,灵焚、周庆荣等开始超越《野草》预设的视野囿限,携带当下散文诗发展的本质性问题深入返观散文 诗的发展历史,试图为散文诗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口。确实,散文诗的诗艺与理论探讨都呼唤新的突破,不能总缠绕在散文诗与诗、散文的文类关系及“诗”性的基本 归属上,散文诗就是一种诗,属于新诗之一体,但又属于新诗中的“另类”,拥有与新诗不一样的特质,那么,散文诗与新诗不一样的特质在何处?如何体现和构 筑?灵焚认为散文诗需要在拥有“诗”之基本属性的基础上着眼于更高更宏大境界的建构,需要在“诗”的领地上构筑自己独特的文类特点。对此,灵焚阐述了他独 到深刻的思考:“散文诗不仅可以兼具散文和诗的优点,甚至可以吸收所有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元素来发展自己”③, 他超越了散文诗是散文与诗的结合的观点,认为“它是一个可以包容所有文学艺术中精华的元素来铸就自己的美学品格的文体”,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本质上完全 可以在创作中吸收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散文的自由与从容,诗歌的意象与象征,小说的叙事与细节,戏剧的场景设置与情节安排,美术的构图、图像与色彩,光与 影、泼墨与留白等手法,尽可能以精练的文字,自由地绽放生命的展开机制。通过场景、细节、象征、情绪浓淡、节奏的舒缓等有机的诗化结构处理等,创造出一种 既超越单纯为了追求精炼而隐藏,为了分行而跳跃的新诗,又区别于松散、冗长、拖泥带水的叙事散文,以及浅白直抒、单纯直面的抒情散文,使其展现出具备立体 审美可能性的、全新的、综合现代各种艺术技巧于一身的,属于现代意义的、具有内在韵律节奏的‘大诗歌’范畴中的一种文体。”①灵焚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以自己的亲身创作体验为基石为散文诗重下定义并重设审美要求,实质上指明了当下和未来散文诗创作的突破路向,“突围”了散文诗多年来裹足不前的景况。这种寻找新“突破口”的努力目前尚只是一个新的开始,需要在未来散文诗的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推进。
  (三)理论发展滞后状况的改进和新生后续力量的发掘
  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队伍日渐扩大,但理论发展却相对滞后。许多刊物、学报都辟有自由诗的理论探索专栏,但散文诗理论探索方面的专栏、专辑都几乎处于缺场状态。理论和创作是散文诗发展的两只脚,只有两只脚相配合走路,才能走得远,走得快。
  另外,无论创作还是理论上,散文诗的新生后续力量似乎都不够强大。目前散文诗队伍的力量主要集中于老、中年人群体,收入《中国年度散文 诗》、《散文诗精选》、《中国当代散文诗》等选本的诗人绝大部分是60年代或之前的,而70后、80后的诗人比例严重失衡,虽然我们欣喜地看到由灵焚、周 庆荣等编选的《大诗歌》中,尽管只收入44位散文诗作者,而其中有16名属于70后以后的(其中70后11名,80后3名,甚至还有2名90后),占总人 数的36.3%。另外,据说在“我们”散文诗群中,70后、80后、90后作者的比例正在攀升,并且逐渐成为“我们”的创作主力,定期向外推介这些更为年 轻一代的作品。这说明了“我们”散文诗群明确意识到当前散文诗存在的重要问题,并正在朝着扶植更为年轻一代创作队伍发展的方向努力着。但是,即使这样,与 自由诗的作者队伍相比,关乎散文诗发展之血脉承继的年轻后续力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彭燕郊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主体是散文诗,“有着很大限度上取代自由诗的趋向”②;灵焚则预言:“当代中国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在未来文学史上成为一场新的文学运动的可能性”③。这些预言是否能成为现实自待诗歌史去判定,但这彰显了散文诗诗人群体内部对于散文诗未来的美好愿望。这个愿望需要散文诗在持续地不断“突围”中提升自己,以实绩勾划自己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应有位置。
  作者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83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现当代文学博士生罗小凤。
  邮箱地址:luoxiaofeng8927@163.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出自灵焚语,参见灵焚:《审视然后突围——当代散文诗创作的省思与展望》,《灵焚的散文诗》,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167页。
②邹岳汉:《中国大陆近20年散文诗发展概观》,载《散文诗世界》2006年第1期。
③参照邹岳汉:《2008:中国散文诗从寂寞到繁荣的30年》,邹岳汉主编《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前言》,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
http://blog.sina.com.cn/u/1602328273
②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①邹岳汉:《2008:中国散文诗从寂寞到繁荣的30年》,邹岳汉主编《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前言》,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
①邹岳汉:《2008:中国散文诗从寂寞到繁荣的30年》,邹岳汉主编《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前言》,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
②谢冕:《散文诗》,《北京书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2月,第175页。
③王光明:《散文诗的世界》,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④王光明:《悲壮的“突围”——序灵焚散文诗集〈情人〉》,载《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
⑤向亿平:《闭门呻吟强说愁——我观近年散文诗》,载《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8期。
⑥彭燕郊语,转引自王山:《“纪念中国散文诗 90 周年颁奖会暨〈中国散文诗 90 年(1918—2007) 〉研讨会”在京举行》,载《文艺报》2007年11月13日。
①灵焚:《因为诗歌,我们多了一种热爱世界的理由》http://www.pubchn.com/articles.php?article_id=111449
②灵焚、潇潇主编《大诗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3月版,第179页。
③刘虔:《文学的选择与散文诗——〈心中的玫瑰〉自序》,《大地与梦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410页。
④周庆荣诗观,见灵焚、潇潇主编《大诗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3月版,第285页。
①灵焚:《浅谈散文诗的美学原则以及对几点批评的回应》,《灵焚的散文诗》,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②耿林莽:《散文诗并不“易写”》,载《散文诗》2010年第7期。
③灵焚:《浅谈散文诗的美学原则以及对几点批评的回应》,《灵焚的散文诗》,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①灵焚:《浅谈散文诗的美学原则以及对几点批评的回应》,《灵焚的散文诗》,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②语伞:《在庄周的碟翼上舞蹈•诗观》,载《散文诗》2010年第5期。
③邹岳汉:《2006:中国散文诗的回归与超越》,邹岳汉主编《2006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前言》,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
④转引自林子:《“诗的神髓”是散文诗的生命》,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第1期。
①黄永健:《中国散文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②王剑冰:《关于散文诗》,王剑冰主编《2006中国年度散文诗精选•序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①王幅明:《寂寞而又美丽的九十年》,王幅明主编《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导言》,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②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5页。
③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载《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号)1919年10月。  
④周作人:《小河》,载《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
⑤周作人:《过去的生命•序》,《过去的生命》,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
①灵焚:《因为诗歌,我们多了一种热爱世界的理由》http://www.pubchn.com/articles.php?article_id=111449
②邹岳汉主编《2008:中国散文诗从寂寞到繁荣的30年》,《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前言》,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
③盖湘涛:《对散文诗在新形势下发展方向的探讨》,载《散文诗作家》,2009年第7期。
④王珂:《诗歌文体导论》,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⑤邹岳汉:《2006:中国散文诗的回归与超越》,邹岳汉主编《2006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前言》,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
①邹岳汉:《2006:中国散文诗的回归与超越》,邹岳汉主编《2006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前言》,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
②邹岳汉:《2008:中国散文诗从寂寞到繁荣的30年》,邹岳汉主编《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前言》,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
③灵焚:《编后记,或者为一位老诗人曾经的轻狂挽歌》,灵焚、潇潇主编《大诗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3月,第299页。
①灵焚:《编后记,或者为一位老诗人曾经的轻狂挽歌》,灵焚、潇潇主编《大诗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3月,第300页。
②彭燕郊:《现代散文诗名著名译丛书•序》,彭燕郊主编《现代散文诗名著名译丛书》,花城出版社,2004年5月。
③灵焚:《散文诗,作为一场新的文学运动被历史传承的可能性》,《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