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POSTCARDS”

已有 347 次阅读2018-4-22 20:05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沈熹微散文, 昆明, 生死, 好字, 寻常


后来,在昆明,在蒙自,在东南亚,见到虎刺梅,都不由得多瞟一眼,因为记得沈熹微那本《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里有一句“都说它常见,但我终究没有再见过”,纵然明白这结尾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时移事往的怅然。有时我咔下它们,觉得自己是在积攒可以寄往天堂的明信片。




这位作者,是从妹妹在西藏结识的望月姐那里知道的。长居此城的异乡人,看本地的风物,视角有时会别于我们这些土著,读沈熹微的文章,不时从被陌生化后的“老东西”们那里获得特殊的新鲜感。多亏她。

沈姑娘自四川老家迁来,因为本城气候益于她养病。偶尔,她会在文章里提一笔自己的病痛,语气平静地,带几分沧桑感。读见,心里顿一下,又不免想:总会慢慢好起来吧,她那么年轻!也要相信医学在进步,她还那么年轻!然而。

曾经,读沈熹微散文,都自网上,鼠标徐徐下滑,绝不止于浏览。因为,网络不过传播平台,沈姑娘落键仍如书写纸张介质一般庄重精细,有情智经营,讲行文节奏,她的作品,掂得出句、段的分量,迥异于网络上常见那些分行勤、文意浅、贴热点、情绪化的字符组合。她的散文,有耶加雪菲的意思,饮过一阵子,更觉得出滋味。唯有一点,散篇一旦集纳成书,连续读,会令人黯然到潸然,哪怕读到的这几篇都通篇地笔触从容、清宁,对疾患只字未提。


书店里见这本“沈熹微 遗作”《人生本来如寄》,没犹豫,买了下来,看版权页,已是去年9月出的。全书读完,翻回最前面的《自序》处——个人习惯,免于可能的被“剧透”、被指南,却发现自己这回错了,沈姑娘写:“人生的悲欢离合,开怀与落寞,如今想来都是极富回味而又稍纵即逝的瞬间。我从不劝人脱离情绪,悲喜都当竭力体会,方不负此生。”这道理过去何尝不知道,但听作者在生命的倒计时阶段轻轻说出,禁不住戚戚焉得心里“嗯”着擦干眼角莞尔一下。假如当初持如此心态开始阅读,这趟文字行旅中遇见的风雨,会是另外情形。

干脆,对沈姑娘《人间四月天》和《米线记》等等里写到的“轻安喜乐”做个“呼应”:摘下自家栽的食用玫瑰的花朵,切丝煎一个蛋饼给正餐加菜,并趁周末时间充裕,煮叶子米线来做早点。



又攒下了两张“明信片”?

《人生本来如寄》的英文译名——BEING MORTAL,嗯,终有一日,我们,都将在彼岸聚首、醉饮。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