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偏爱翻书的荒谬,胜过不翻书的荒谬(十四)

已有 628 次阅读2020-2-20 20:09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1.《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美]南希·K.拜厄姆 著,董晨宇、唐悦哲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工作书。

自Web2.0始,“大众传播”的概念被改写,因其与群体传播、个人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等等交织在一起。线上的人际关系也单纯也复杂,论复杂,甚于现实中。《交往在云端》一书读来轻松,论述中不断援引生活案例,便于读者反观自身经历,直面“在线撒谎”一类现象,思考“数字媒体对人们现实关系的破坏性”一类问题。

作者拜厄姆指出:“因为数字媒体的出现,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发生了混淆和变迁。”在近期随时疫而广泛采取居家办公的日子里,中国的白领对工作领域挤压家庭生活领域的感受恐怕更强烈了。技术所携带的弊端,日常信息中多遭遮蔽,享受数字媒体带来的利好,也需理解使用数字媒体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如此,个体的异化程度才可能降低。不过,拜厄姆也给出了乐观的研究结果——用户并非一味被动地接受塑造,在社交媒体上,他们也重塑媒体本身。

本书第五章聚焦于互联网中的“自我”,可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参照阅读。作者梳理了不少近些年的相关研究以说明,技术固然会影响自我呈现,却非决定性的。过去一个月里,有几位朋友相继提到,逢此一疫,鉴于对方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的关切或漠然、实在或装佯、“刻薄”或“宽容”,默契地走近了一些人,默默地割席了另一些人。

本书译序长,开篇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查令十字街84号”的常年鱼雁却缘悭一面,一是中国宋朝某个往来宫墙内外的“漂流瓶”。前一个故事里,海莲·汉芙最终越洋迈进了魂牵梦绕的伦敦旧书店,后一个传奇里,酬唱题诗在红叶上的陌路男女日后竟成了眷侣。“云端”的交往千姿百态,若有机会结识于“社交媒体”,“见光”于现实生活,是种幸运,毕竟,别人的脉脉示意是带着体温且需要你绝对排除了多任务操作才能体察到的信息。

2.《必然》,[美]凯文·凯利 著,周峰、董理、金阳 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工作书。重读,曾经的12种趋势预言今天几乎都成现实,无非有些呈现畸态。

职业故,比较关注“屏读”一章,带着对“千高原”的理解再来看数字出版。“书籍曾擅长培养出深思的头脑,屏幕则鼓励更加功利性的思考”,“曾”这个状语提醒读者:选择阅读对象也得有意识地“走出舒适区”,否则,无缘“深思”。

3.《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著,邓建国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版。

工作书。读得慢,作者旁征博引,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直至20世纪成本书时,论述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技术史领域,以阐释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

全书基本围绕第一章提出的“两种交流观”展开讨论,其中,“对话”系双向的交流,“撒播”则是单向的交流,二者同样不易实现。“交流注定充满沟壑”——“交流”既是人类实现真正彼此理解的可能路径,也便成了人类意欲相互接近须得克服的难题,甚至,在《第六章 机器、动物与外星人:各种不可交流性》里,通过例举人同机器(图灵测试)、非人类生物及外星人的交流,彼得斯分析了肉体/爱欲的无从超越性与“触觉与时间的不可化约性”。


(神户的“外星人”)

遗憾在于,这部博大之书鲜少涉及东方的交流思想,对“在爱当中,‘平等’是万恶之源”一类问题,缺乏观照。

4.《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巴西]埃娃·富尔纳里 著,陈光宇、郭俊宏 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请孩子教我们如何摆脱贫乏和无趣。

画风可爱。


5.《给孩子的100堂诗歌课》,蓝蓝 编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

在这册书面前,北岛选编的那本《给孩子的诗》应当惭愧。

蓝蓝选了一首英国作家依尼诺·法吉恩的《什么是诗》:

“什么是诗?谁知道?

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
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
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
我不是诗,那使得我看见听到感知
某些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

但是什么是诗?谁知道?”

书中的100首“小”诗及诗人蓝蓝对它们的解析,给出了答案。

6.《山河袈裟》,李修文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7.《贾曼的花园》,[英]德里克•贾曼 著,[英]霍华德• 苏雷 摄,陶立夏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得益于作者画家、舞台设计师和电影导演的“背景”吧,也有翻译之功,全书文字优雅、细腻。贾曼在肯特郡与核电站为邻的花园,让人想起黑塞在堤契诺的园圃。

8.《秋水堂论金瓶梅》,田晓菲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推荐《尘几录》给老同学时,想到取出重读。那一部是作者对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的研究成果,依旧一贯的细读。

重读,因为听说BNU街对面的盛世书店关张。当年买下这本《秋水堂论金瓶梅》,全因老板一句恳切的招徕:“姑娘你看看这一本?多好的书啊这个!”

他一边摩挲着封皮,一边把书递到我眼前。浓重的京腔。

今天对“慈悲”的理解,同初读时不一样了。

9.《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陈平原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授课录音整理成书。不知不觉翻读完,有身临其境感。更多的收获在陈老师“旁逸斜出”讲写作、教学的地方。

10.《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周雪光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读的是周老师在斯坦福网站上提供浏览、下载的PDF版(https://web.stanford.edu/~xgzhou/zhou_book2017.pdf)。

阅读过程不算愉快,一是长时间屏读导致眼睛不适,二是,作者用学术话语描述的种种,置身体制内或与体制有干系者并不陌生。这本书面世不久即遭下架,及本次肺炎爆发后又很快进入大陆读者视野,只因它道出了一统体制和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所以,对武汉、湖北的官吏们几乎全体从去年底以来“一张试卷有本事道道题目都填了最差答案”的表现,愤慨甚至诅咒,但不会讥笑。


(这张乍一看仿佛“决战光明顶”,再一看实为装修公司“强硬复工”的相片,据说来自江南某城市。是“强硬”,不是“硬核”。认真的同学问起“硬核”的出处,我印象里跟“摇滚”及“A片”有关。所以,莫乱用!)

11.《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 著,陈兼、刘昶 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做学生时候读,关注“谣言传播”问题。本次读,关注清代官僚制度如何引发、激化社会矛盾,逢那“乾隆盛世”。

12.《文学回忆录:1989-1994》,木心 讲述,陈丹青 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既是听课笔记,遂在脑中把过眼文字转化成了声音、神态,调遣的“想象参考”,是赵仲牧老师授课时模样,那种悠游、自信的派头。

是私人的“回忆”,而非口授文学史,书中的价值观、感受力,都打上了“木心”的深深印迹,不可拿来同勃兰兑斯或朱东润、章培恒们比较。有些见解自己并不认同,但毫不妨碍我敬佩老先生精神视野的辽阔、心灵皱褶的繁复。

木心评价陶渊明:“他不是中国文学的塔尖。他在塔外散步。”令人依稀见到他跟他,相逢在这塔下。

13.《生命之美——奇异植物的生存智慧》,林十之 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版。

“智慧”是我词典里的褒义词。若用拟人的目光视之,植物们谋求生存、发展的一些表现,可谓“伎俩”。

水晶兰,据说筇竹寺那一带有。将来寻机会去访访。

14.《失明症漫记》,[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著,范维信 译,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版。

妹妹看过王晓鹰执导的话剧《失明的城市》后推荐购买的小说原作。取下重读,多了现实语境,不再嫌书中的无助、罪恶让人心慌。理解了灾难中众生相的极端、可怖,并且,正义完全可以和虚伪、卑怯共存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切状况,都是经过沉淀的“记录”与反映。


小说中,唯一没有失明的,准确说是曾经盲目但终归“复明”了的,是“医生的妻子”,也只能是“医生的妻子”。总之,识得出惨剧的,能够克服恐惧并反抗的,就该是一位女性!

15.《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刘海龙 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版。

工作书。

“新闻”与“宣传”,“媒体”与“喉舌”,二五裹绞。刘老师这部著作,从选题的勇气、研究的框架,到具体的论述,属目前国内翘楚。


全书《第三章 宣传与民主》《第四章 宣传与革命》《第七章 从“总体战”到“一体化”》《第十一章 中国当代宣传观念的转型》最富启发性。《结语 牧羊人的困境》最后,刘老师写:“本书对宣传观念的回顾,不只是出于探本究原的历史兴趣,它也是新宣传影响下公众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批判的宣传研究是提高公民素质,减少宣传危害的关键环节。‘宣传’概念不断提醒我们,传播可用于沟通,也可用于遮蔽;传播不仅是一个共享行为,还是一种复杂的政治。我们是否严肃而理性地对待它,将决定自己和社会的命运。”


是故,明白生活依然在继续的人,也无必要兴致勃勃地参与“立扫帚”等等狂欢,不是因为你还记得初二物理课所学,而是因为“用才华/闲适/无聊/花式宅家致敬逆行者”一类实属强词夺理。娱乐化的传媒信息,经大众积极配合,把同胞的天塌地陷变成一片遥远、模糊的背景,幸存者抛弃严肃、恻隐,回避反省、追问,麻木不仁,“岁月静好”。


(201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有评论说:“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16.《局外人·鼠疫》,[法] 阿尔贝·加缪  著,郭宏安、顾方济、徐志仁 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17年后重读。把《局外人》和《鼠疫》相对照很有意思,前者,稍显刻意的漠然,是一种隐隐赌气的老实的写法,后者,主题不算新鲜却充满感召力。

两位好朋友都发来了一篇对谈《瘟疫、语言和具体的人:与历史学家罗新的聊天》,它是棋逢对手的交流,道出严峻、多端的现实,也对希望加以肯定。作为“记事”而非“小说”的那场“鼠疫”和2019新冠的可比性不高——前者无从躲避,后者不然,但我禁不住复习《鼠疫》,因为加缪给予了读者希望:面对难于战胜的灾难,人可以且该如何葆有尊严地行动。

并且要知道,鼠疫就是生活。



【注】

二五裹绞:昆明方言词语。意即“纠缠不清”。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