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包倬的“猴子”& 墨茶的“草莓”

已有 267 次阅读2021-1-29 11:55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包倬小说, 四川凉山, 刘绍华著作, 异化, 悲哀


有一回去拍花,车途中邻座Lee叔问笑哪样,答听见后排有人在跟人扯我喜欢呢两位小说家门罗和袁哲生,Lee叔掸一眼说,是包Zhuó,他自己就专写小说;另一次,广福路边一间会议室,李家大哥在职称评审会上提起一位包Zhuó,为其鸣不平,赞他小说写得漂亮。后来我浏览一份文学期刊的版权页,落实了他们口中那位作家的名字。“包倬”的“倬”,普通话里阴平调。

包倬的小说,我只读过一篇,去年底茂先生发来,说,是你们云南一位作家的作品。想起那篇《驯猴记》,因为这几日话题纷纭的新闻之一——想吃草莓却买不起的B站UP主 @墨茶 病逝。

当日面对遍野山花,听包Zhuó先生说:“我们老家这种花很多,我们叫‘索玛花’。”一旁有人接话:“你们老家,刚才经过呢河对面就是了嘛!”那条河,金沙江,加上“索玛”两个汉字记录的音节,我心想:唔,作家来自四川凉山,大概率是位彝族。

不同于作家所推崇的袁哲生有篇小说《猴子》里那只衬托一段少年情事中心潮汹涌而天性囚困的猴子,包倬自家小说里这只“猴子”,几乎算得上为每一个成年的社会人存照。

曾有一位长我十岁的男士提起娄烨执导的电影《Summer Palace》,说1990年代初他的一些大学同学“相约”进入行政单位,旨在改变、改善。我人虽憨,却还没憨到追问一句“后首唻?”,听到这里,短暂沉默过,不过是为对方将杯中的茶续上。

《驯猴记》里被动物园驯兽师方小农携带“前缘”地同病怜之的猴子,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孙小圣,某日,方小农和孙小圣一起“蒸发”了,驯鹦鹉的同事“我”预感到Ta们是回了方小农老家,因此被园长强加了追回Ta们的任务。一路赶至荒村阿尼卡的“我”和动物园保卫科科长王立春,自方小农母亲那里听闻了方家祖父、父亲各自“驯猴”的传奇与惨剧。如果说仿效祖父剃须而误自戕身亡的猴子们还限于灵长类动物的淘气与机械,那么,仿效父亲劳作而“成长”为监工自己同类的猴子,已然“进化”得与日后经驯化而最擅长鞠躬、下跪和满地打滚的孙小圣差不多了——它们都觉悟到了“余生只需要服从,就能安稳活到死”。两段飘荡着些迷离色彩的故事,读得我不禁猜测包倬会赋予方小农、孙小圣怎样的结局,毕竟,处理题材,以在文字结束处唤醒、警诫、启示、升腾为己任,是有志创作小说者的一项义务。

只缘身在此山中。小说末了,失望过却依然自信“我对它,比对自己还了解”“我能从它的眼神看到喜怒哀乐,甚至能看到它的内心和灵魂”的方小农,居然/果然输了,输给一路旁观的“我”与之打的一个“放猴归山”的赌——面对拒不回归山林的孙小圣,“方小农飞起一脚,朝孙小圣踹了过去,那猴子也不躲闪,有意迎了上去。瞬间,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变成了一个呻吟的肉团。方小农伸手去抚,那猴子挣扎着起身,朝方小农跪了下去,不停地作揖”。随后,“‘现在,你还有什么话说?’王立春问。//方小农没有回答。他像猴子样地一声啼叫,朝孙小圣跪了下去。”方小农跪的,是被“人性化”了之后的悲哀猴性,是“不仁”的地与天。

舒适,甚至只消是惯性,便会如深邃无边的黑洞,吞噬掉“自由”以及其他许多。包倬先生,用情节和收梢绘出规训遍地的今人生存之境,若你也为方小农那最后一跪怆然,就不免要思及:纵然沙土没颈,人是否还有可能保持个体高贵的呼吸?

《驯猴记》里的“阿尼卡”,是一个“房屋外墙刷了白,除此之外,并无任何蒸蒸日上的样子”的村落,是方小农追随考上大学的女友苏三娜(后易名“苏珊娜”并从方小农生活里消失了)进城,决心打工供她念书之前一直生长的故里。“阿尼卡”这样仿佛脱离了“脱贫攻坚”语境的僻远之处,才会“保存”着亦虚亦实的“猴子集体用剃刀自杀”“猴子种田并为主人抬滑竿”一类故事。在云南的禄劝,隔着金沙江,我眺望过对岸四川片草不见的延绵山脉,那里,想来为“阿尼卡”的虚构提供了蓝本。

昆明有条灵光街,有人告诫我无事莫往那里走,有事也要绕开走的原因是:据说,街上住的些从凉山那边来呢人。最近,对生前因无钱未能吃上草莓即病逝的 Bilibili那位UP主 @墨茶 的议论太纷纭,其中一种,关于他所出生、生活的凉山地区贫困状况的喧嚣,或来自为扶贫工程喊冤者,或来自为一个族群贴上“无可救药”标签者。

碰巧读过人类学家刘绍华那部《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以跨度近10年、拢共20个月的扎实田野调查为基础,学者回溯、厘清了凉山彝族被污名化的 “好吃懒做”“争强斗狠”“蒙昧落后”“忘恩负义”“居心叵测”一类刻板印象的“由来”——在自1950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历经制度转变、文化规制、发展失衡的诺苏人,被抛入社会问题频发、蔓延的旋涡,原本包含善意前提的政府重金帮扶、治理,因其指标完成性质的主观执行而时常方枘圆凿……

聚焦“墨茶故事”的《界面新闻》,连续就 @墨茶 的外公、母亲的采访发稿,非常可惜,那些文字缺乏专业性,几乎只喋喋着一个承受父母离异不幸、个人性格孤僻且缺乏自律的年轻逝者的媒介形象,毫不关心其生命链条的断裂原因、社会系统在此中有无失效的地方、“宅而病逝,留下吃不起草莓之憾”这样的悲剧可以提供什么警示……

《我的凉山兄弟》一书序言里,刘绍华写:“我希望凉山和我的诺苏兄弟们的生命能广被认识。这是我始终如一的初衷。”而当一个具体的人成为新闻焦点,不管“白茶”还是“墨茶”,Ta的生命,不也该绝不被作为我们个人经验的“异域景观”而得到认识么?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