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偏爱翻书的荒谬,胜过不翻书的荒谬(二十四)

已有 329 次阅读2021-1-30 08:21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2020年阅读, 2021年阅读, 无尽事, 眼界, 趣味



102.《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0》,刘海龙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工作书。

当病毒的传染被置于“传播”研究视野中……选文非常精心,对“数字劳工”“新闻民工”“融媒体生产”“媒介考古”“乌合之众”等的观照探究,帮助我把自己近年来的一些留心、思考有序、深广及多维化。彭华新老师《作为社会阶层的都市记者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底层”呈现与抗争》一文,个人印象尤其深,它以民族志般的观察、书写,以私人的、凡俗的、零碎的片段,为经历了媒体“断崖式”衰落的都市记者阶层现状“画像”,是的,那些网媒、纸媒上不时可见的浅薄、粗鄙、愚弄、敷衍、无物、分裂……在“小记”“小编”们的个体因素外,自有集体性的来历。

忆及大三时到报社实习,因为之前读过一篇关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一篇关于“蛋糕大王杨佳贵浮沉”的报道,我央爸爸的朋友一定帮推荐去尾它们的作者实习。那些用功的“预习”,那些奔走的采访,那些对人和事的理解,那些竭力摆脱窠臼的落笔,那些令我如坐春风的讨论……恍若隔世。 

103.《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王希凡 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工作书。

体系得很枯涩。本该去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04.《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美] 玛丽· L.格雷、[美]西达尔特·苏里 著,左安浦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工作书。

本书英文名“Ghost Work: How to Stop Silicon Valley from Building a New Global Underclass”,直译过来:幽灵工作——如何阻止硅谷制造新的全球底层阶层。今天的AI,远不及想象的先进,必须依赖外包给人类“协同工作”以实现其“智能”,无非这些劳动力被故意隐匿了,是谓“幽灵”。对“幽灵”而言,不存在劳工权益、晋升渠道,幽灵劳工身上的人性,遭稀薄化。

读得人心酸。
 
105.《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美] 托马斯•斯特里特 著,王星、裴苒迪等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工作书。

一部互联网的技术社会史。一度被浪漫化或曰曾经浪漫过的互联网文化,为资本收编时日也久,若未来会有数字文明可言,那应当是技术、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性互嵌。

106.《论家用电器》,汪民安 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工作书。

有点儿罗兰•巴特,有点儿本雅明,有点儿鲍德里亚。对一堆“家用电器”铺陈修辞,是用哲学话语写就的文学作品。

学生时代,被汪民安一篇《家乐福:语法、物品及娱乐的经济学》惊讶到,由此开始留心日常的生活、事物、空间被审视、沉思的地方。

“一旦社会交往是依照手机来进行的,那么,这个社会的组织越来越偏向于为手机而设计。因为每个人都被设想成一个高效的手机人,每个人都按照手机人的模式存活于世。社会开始在重新组织它的语法:它按照手机的模式在自我编码。手机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的组织中。我们或许进入了一个手机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整个时空都被高度压缩了――这个压缩趋势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但是,手机的出现则将这个趋势推向了极端:时空对于信息的障碍瞬间就被摧毁了。人们的交往,遵循的是手机模式,以至于别的信息传递方式很快就被取而代之。我们已经看到了电报的消失,书信的消失……”汪民安写。

107.《尽头》,唐诺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工作书”。

庞而不杂、酣畅睿智、沉静理性的大部头,拖拖拉拉读了好几年,今后还会不时翻看。

唐诺明明是很文人的文人,下笔却不停制造一种理科式的诗意。也喜欢他坦诚不虚美地议论朱西宁、朱天文和朱天心们,唐诺、朱天心,应该是我最敬重的一对作家伉俪了。

“每一次我们总是得在最窄迫的时间缝隙中和最不合适的心绪之下做出生命中也许最难回头的选择;以及,总是在没知没觉中做成多年之后才知道何其致命的决定。”在第16页,唐诺基于昆德拉小说的情节,并超越了那情节地写道。

这样的格言,《尽头》里不胜枚举。

108.《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姚向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

疫情肆虐期间购自东方书店。

书末写“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原来,人类才是寄生者,种种病毒的爆发、蔓延,是自然对人类的反噬与复仇。面对病毒,除了恐惧,还需要敬畏,“平安”是祈愿,“必胜”则是虚妄。

109.《笑谈大先生》,陈丹青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从前借阅过,疫情肆虐期间购自东方书店,再复习一遍。

我念的大学里有个教员,说曾去信周海婴打听他和他母亲的血型,欲印证自己对鲁迅血型的判断。没得到回复,教员仍宣布给我们听他的判断:O型,说否则无从解释鲁迅的敏感多疑、睚眦必报。

呵呵。

全中国吃“鲁迅研究”饭的人,据说逾两万,其中不乏上述角色吧?由是,陈丹青的“笑谈”更像是一种自谦或刻意与那些装佯相区别的申明。

萧红的两篇“回忆鲁迅先生”文章,陈丹青的一册《笑谈大先生》,诚恳,端正,分量得很。


(昆明的东方书店,2020年2月10日恢复日常营业之际,启动“庚子公益计划”,希望通过捐、筹结合,在为期一年的活动结束时,为云南山区的中小学校筹建一批“阅读角”。期限将近,见到他们家的“成绩”,了不起!

一个略表过寸心的家伙,禁不住想象了一下“山村犹有读书声”的场景。尽管,要做的实在太多、太多……)

110.《晴天下猪》,[日]矢玉四郎 著,彭懿 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2年版。

消遣、开脑洞的小薄书。

人物们的浓眉大眼,惊悚地好玩儿。

111.《老去的时光》,李小松 著,中国人口出版社2020年版。

112.《通天之路:李白传》,[美]哈金 著,汤秋妍  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113.《苏轼十讲》,朱刚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

114.《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

115.《美满》,淡豹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116.《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挺YY。被这自传体小说中的性描写,逗乐。

野夫文章,那篇《别梦依稀咒逝川——悼故友如波》颇好。

117.《苦炼》,[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著,赵克非 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自王小波“顺藤摸瓜”读尤瑟纳尔。科学家泽农,殉道者泽农,尤瑟纳尔笔下的他,令人联想到黑塞笔下的悉达多。

译文不够流畅。

118.《把爱写进食谱——为你爱的人下厨房》,[美] 格温妮丝•帕特洛 著,胡淑华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在我个人缺乏可实践操作性,书中菜谱。作者对西餐烹饪的介绍很详尽,顺着翻,有趣。

119.《食相报告》,沈宏非 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专栏文字,博闻,俏皮。

120.《三角裤超人大战会说话的马桶》,[美] 戴夫•皮尔奇 著,徐保华 译,新蕾出版社2002年版。

不惜陡增笑纹地读完了它。

121.《怎样鉴别黄色歌曲》,《人民音乐》编辑部 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读得再添笑纹,PDF扫描版。

按今日目光,当年煞有介事的那些剖析,纷纷显得“后现代”——调侃、戏仿、恶搞。

123.《武陵少年》,甫跃辉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作者十余年前的9篇少作。乡村题材的,写得似更自在些,其中,《礼佛》《你在找什么》,带废名小说式的气息。城市题材的《解决》中,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偷情者,令我摇摇头——也许我并未读懂这小说?

全书第一篇《鸟》,初稿于2010年9月1日,结尾美不胜收,以至于我逐字把它摁下来——

“两个星期后的一个下午,一个消息传来,李奇从后山那棵大松树上摔下来,死啦。人们议论纷纷,都不明白李奇为什么爬到那棵树上,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飞奔上山,李奇已经不见了。几根枯树枝躺在大青石边,一块乌暗的血静静地躺在大青石上。灼热鲜红的火烧云满天盛开,从西向东弥漫,渐渐盖住了小山。恍之中,大青石上的那块血迹也幻化成了一片火烧云,摇摇摆摆地上升。我被包裹在一片血色之中,禁不住想,李奇是失足掉下来的,还是因为在树上什么也没看到,气得掉下来的?这个想法让我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我拔腿向山下奔逃,试图逃脱那片越来越浓的血色。深秋时节,山上的梯田收割后,露出赤红色的沙土。我慌不择路,从一块梯田跳下,落到另一块梯田,再跳下,再跳下……在持续降落中,我昂首望着天上越来越浓重、即将凝结成黑夜的血色,感觉尖利的爪子从脚上长出来,有力的翎羽从臂上长出来,我幻想着,转瞬之间,自己幻化成了一只硕大无朋的鹰,飞向黑夜无底的深渊。”

有两分似曾相识感。

❀     ❀     ❀

小时候自同学间传阅的书里读见大意如此的话:不必告诉别人自己读过什么书、去过哪些地方、买过多少首饰……它们,都属于自卑的表现。坚持记一笔,缘于以身作则的职业自我要求。2021年,继续——

1.《北方有棵树》,欧阳婷 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

2.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巫鸿 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年版。

“中国版《艺术的故事》”这说法不够确切。非专著,行文偶有“疙瘩”,但不影响它成为一条“进入”的通道。

3.《一个天文学家的夜空漫游指南》,[美]郑春顺 著,单志斌 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让人流连于文、图之间,科学与人文融汇处。

“有生之年,光子纠缠。”合上书时,这句子闪入脑海。我窃自仿拟了林夕的歌词。

忆起凤凰山天文台之旅。

4.《拯救与逍遥》,刘小枫 著,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但个人决定,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我选择希望。

5.《苹果笔记本》,[英] 珍妮特·温特森 著,余西 译,新星出版社2001年版。

不同于《守望灯塔》的、“延续”着《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一部“探究”之书。叙述,碎片得刻意了。

6.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德] 赫尔曼·黑塞 著,郭力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翻译的原因吧,读来有嚼蜡之感。草草翻完。

7.《长乐路》,[美]史明智 著,王笑月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

某日我歪躺着翻此书,有人过来说:“刚才吓到我了,还以为你在读大冰!”我一怔,旋即反应过来——被小朋友形象做封面给惹的!

上海的这条长乐路,更像是既宽且深的河床,容纳了一串以小见大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沉浮,映射出时代的面目。反右、下放、支边、信访、土地交易暨腐败、暴力拆迁、外来移民、非法传销、庞氏骗局、留守儿童……均有涉及,是故,此书现已绝版。史明智的笔法,让人联想到何伟。




(被误当成“大冰出版物”的《长乐路》的封面   )

8.《冷血》,[美]杜鲁门·卡波特 著,夏杪 译,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

工作书。

若非昆明1月22日随机杀人事件发生后,“媒体要否报道恶性犯罪当事人”引发普遍争议,还不一定“复习”这部《冷血》。念书时读,学习人物报道的技法;本次读,被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心路给狠狠叮了一口。

9.《带阁楼的房子》,何多苓 绘,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意外发现这册何多苓1986年为契诃夫小说《带阁楼的房子》绘的插画册。单纯的爱恋,无奈的隔阂,高贵的忧伤,沉静的茫然,契医生的文字“介质转化”成颜色与线条,深意和诗意不减,甚至,因着苏俄文学艺术对曾经的中国人的“补给”与滋养,何多苓的画作在我眼中闪耀琥珀般的光芒。

(偶见一位评论家言:“一直认为,谈恋爱的话就先去对方家里看一看Ta书柜上的书,两个人是否有共同志向,一个人未来是有趣还是苍白,答案大概在其中。”有读者叹:“现在读书的人太少,再将筛选标准放那么高,岂不是要注孤生了?”评论家回复:“恋爱、婚姻,如果认真,都不轻松。宁可辛苦在前,不要辛苦在后。”

有意思。存一存,转赠来求解惑的小朋友。 )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