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偏爱翻书的荒谬,胜过不翻书的荒谬(三十三)

已有 285 次阅读2021-10-17 20:49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75.《作为文化的传播》,[美] 詹姆斯·W.凯瑞、G.斯图尔特·亚 著,丁未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工作书。重读。温习以帮助系统思考“大象来昆”这一媒介事件。

76.《文化记忆研究指南》,[德] 阿斯特莉特·埃尔、安斯加尔·纽宁 主编,李恭忠、李霞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工作书。备思考“互联网记忆”问题。论文集,深入有限,但对“记忆属一种建构”的阐释比较予人启发。

77.《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赵旭东、刘谦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工作书。论文集,质量参差,用心作的,不超过全书1/4。主编本人和几位研究生作者的文章蛮好,余者,某些存在理论硬套嫌疑。《微信中的生命时间: 对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维度》在我眼中最佳。

78.《铜都往事》,曹卫华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这套“旧版书系”里邢公畹的《红河之月》、马子华的《滇南散记》、孙克刚的《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冯至的《阳光融成的大海》都是我习作要紧的“参考资料”,新读的这册《铜都往事》出自健在作家之手。翻书,缘于9月底领略了作家的“百科”风采。

读“代序”《我的民族民间文学情结》知这集子系1980年代中期用心奔波、尊重采集的成果,及日后曹先生因感佩而持续地作为。其间苦、甘,大致都能体会。

东川世情《绣荷包》唱:“……大理丝线称四两,蒙自丝线称半斤,半斤打在四两上,四两扒在定盘星……”“大理”“蒙自”,或许相当于《木兰辞》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式“互文”手法运用,又或许是历史上两地都曾百货制造、贸易活跃过?

骤然,忆及有首RAP,后弦的《过桥》,歌词是18扯的“蒙自湖心亭一别泪眶 / 雨中油伞你莫要思乡 / 走进大理城门秀才仰望 / 何时举人揭榜荣归故里彩结灯张”,不会在拼凑时受过《绣荷包》影响吧?

朴素的“海枯石烂”是如此表达的:“哥妹说着悄悄话 / 一个说,我俩的饭煮不烂/ 一个说,我俩的被窝不会破……”(《恋妹子》)

《菜调》一首,啊,作者有两分红土地上、轿子山下“安徒生”的意思——想想《小意达的花》或《牧羊女和扫烟囱的》吧——“……白菜无根长不大,/ 韭菜割把嫩秧秧;/ 莲藕是个多情女,/ 生姜结下百菜亲。// 芫荽出来挡臭嘴,/ 咒得架豆鼓眼睛;/ 蕨菜一听鬼火绿,/ 捏起拳头乱打人……”

这些歌谣里的情状、想象、风习、生机,我很在意。

79.《词的伦理》,一行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次听这位评论家作者发言,印象格外深的是他直言本地某些诗人,“油腻”气盛,这一回,他指出本地诗人现有的形而下的偏重自我的意识亟待克服、提升……回昆明,借了《词的伦理》学习。

当年未及而立的一行,哲学化单刀直入地与诸多诗歌文本、诗人素面相对,剖析、研究,非常功力。他的知识密度与目光深邃均考验着读者,这种考验,借助扎实、细腻的娓娓传递出来。

未显示于“目录”的附录《形式与幻象——沈从文小说<看虹录>解读》一文,无疑是叫人惊喜的“馈赠”——将《看虹录》与穆旦《诗八章》对观、与蒲松龄《青凤》并论,揭示“灵视”等等于创作的赋予。

决定重读《看虹录》,以及隔阵子再读一遍一行这部专著——愚笨的哲学观照能力短缺者,唯有如此。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诗歌阅读、理解对我的意义,在于拓展自我的生命体验、领悟母语的奥秘与尊严。

80.《地球的笔记》,林世仁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就想知道:一直以来,林世仁先生是如何保持他的童心、想象力,及超越自我性的???

81.《宋朝的病》,雷平阳 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散文集,题材杂,《有关卡尔维诺的谵言》《自由的散漫》《随笔五则》三篇外,余者自成一体。我说的“一体”,是那种亦幻亦真地展现历史与现实、人与巫鬼神怪与草木禽兽的“心灵史”。

我不在乎比如《乌蒙山记 • 渡江》里那朵被泅渡金沙江的老者顶在头上的木棉花果有其物抑或是个意象,它的存在特别但合理,这就对了。

82.《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意大利]卡洛·罗韦利 著,杨光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

同《时间的秩序》同一位作者、同一位译者,同属于“诗意科普”系列,读来却畅快过前者。或许因为这是部“史书”,所论“时间”深、远,而草草翻看的《时间的秩序》集中“解密”一个对象,偶有其他地方已做过近似论述,相形之下,所谓“诗意”反成一种累赘的玄虚?

初见“熵”这术语,是数年前自王小波杂文里,过去关于“熵与时间的关系”也见人写过,其时蒙住我的一头雾水,现在,终于被卡洛·罗韦利先生给“揩干”。

那个不存在于空间也不会在时间中演化的世界,妙哉!

83.《好色的哈姆莱特》,小白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认不得这样的出版选题,当今过得了审么?

旁征博引,治学般解析一干文艺作品中的情欲乃至肉欲。能把个“脐下三寸”的话题写得风流而不下流,厉害。

以港片《巴士奇遇结良缘》印证就好了,还又举例《东京爱情故事》来说明“男性就其最隐秘的性幻想来说,一向把全世界女人都当作潜在的求欢对象。那是百万年来不断被文明的堆积层重重掩盖的动物本能,开头原有族群繁衍这一正大理由,后来渐渐添染权力色彩。到了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城市时代,这本能残余在白日梦中,时时浮出幽暗的深潜意识,由半创作半意淫的特权撑腰,行其能者无所不能之乾坤挪移大法,令资源在虚拟的状态下得到重组,借以平衡日常点滴的失败感受。那勃起,不免勃起得可怜巴巴;那满足,也往往满足得令人惆怅。”作者先生啊,这……这……这么犀利真的好么?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