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被女儿”书 & 为人母者

已有 219 次阅读2022-5-8 21:55 |个人分类:春与秋代序| 母亲节, 不被看见, 未来书


听人提过会写写他的孩子,“一本关于‘被女儿’的书”。我拙于使用极性副词口头赞美,只告诉自己那就倒计时这伟大选题的落实吧。

二十岁时读见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解惑,也提示,解惑我对家长耳提面命之天经地义的不适,尽管爹妈对我们一贯放养,提示人“儿戏”不得——生育,并非“顺其自然”“爱的结晶”这么简单,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是故,我以为一部“被女儿”主题的作品了得,这课题,想来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曾有研究,但以文学进行言说,此前我的偏狭视野内未有邂逅。

无需吝惜“伟大”这个定语。

不经商量把孩子带至人间,纵然他/她健康完好地呱呱坠地,第一声啼哭也已开启随后毕生的风雨兼程。要铭记这孩子是“被出生”的,这样,你的父爱或母爱里才会带有深切、持续的“亏欠感”,补偿并感念着担起养育之责。通常,父权传统使然,女性会更具备“歉疚”,潜意识转化成“为母则刚”一类的表现,惯性履行辛劳、奋勇的母职。同时,她们生育、照护与家务的价值,多遭漠视。

于是,我曾想象那出自男性笔下的“‘被女儿”书的依稀面目,浅薄、无谓地。或许,包含对婚恋、繁衍的省思,对伴侣间育儿冲突的索隐,对女儿、妻子表现的理解乃至自是,对“父亲”角色的认知,对“父女”关系的审视,对自己“儿子”身份的重识……甚至,某些追忆借由“他说/她说”来“并屏”呈现,有交汇,更不避歧途,坦诚地将启发与警示一道赠与读者:为人父、母,实在是一项修行。

我自是了。

徐静蕾把尹慧《晚风中的共和主义》里的“母-女”置换成“父-女”,编、导了电影《我和爸爸》。非常遗憾,她无力深邃,也缺乏尹慧诗人及摇滚女性的气质,敏感不到“日常生活的威胁”,终究只拿出了平平的光影。

一些女儿,会成为妻子、母亲,另一些,则不。今天,有位浪游四海的佤族兄弟说:“‘母亲’不是所有女孩的终点和归宿。成为母亲是伟大灿烂的选择,不成为母亲也可以伟大和发光。在母亲节,祝所有女孩和成年女子都可以得到自主和自力,不再为他人所绑架。”恳切,开阔。

一早,老同学好奇:“为什么妈妈们对孩子说‘妈妈辛苦了’反应那么大?是否可以解释为妈妈本身有点情绪问题,感觉没有被看见?”

把自己的“人类观察”部分结果做个交流:“上野千鹤子有过分析啊。大意是‘母性’‘女性恋人或妻子’被父权文化分派了一系列️缺乏‘平权’可言的角色义务,擅长啦、担负啦、奉献啦……当辛苦成为一种宿命,这特定日子里一拍脑袋般想起的问候、赠礼等等,也便无谓、矫情,难说还显得虚伪。最后一句,我的发挥。”

老同学回:“对嘀。”

母亲,不只是“母亲”。每一位母亲,首先是她自己。

有人表示意外,因为原本以为我就算不是“女权主义者”也应该是一名“女性主义者”。我没有好为人师之癖,省下区别这二者差异的唾液,用微笑接受人家的判断。我知道自己生性软弱、隐忍,慷慨时多是为他人争取权益,我在意自己的品行、谈吐,“独立”的觉悟不够,对待男性,尊重,并乐于发现他的长处,尽量体恤他的隐衷,有时不惜惯适他的无助……我期冀彼此的促进、成就。

2022母亲节,不禁惦念那桎梏苏北的“被母亲”者;听见那嚎啕或呜咽萦绕星城的至少53位妈妈;忆及曾经,德涅斯特河入黑海口不远处有个女娃娃出生,日后她写下“我知悉一张张脸怎样凋谢”等等等等,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