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子立的庭院 http://www.sszs.cc/?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业务杂谈:粗暴的舆论场

热度 3已有 787 次阅读2014-11-6 17:56 |个人分类:说三道四| 新闻业务

 

    中秋节当晚,我住的小区保安因收停车费与一业主发生争吵,惊动了电视台,播发后,保安被解聘。

    常在业主群内看大家对小区保安吐槽,但这一次,大家为保安叫屈,还打电话到物管,希望不要解聘这个保安,有业主细看了节目,认为业主无理在先,有侮辱性的言语才引发冲突。

    这个保安我也认识,40出头,进出我们还打打招呼,开开玩笑,蛮有好感的。

    保安被处理后,群里把怨气出来记者的头上,认为报道有偏向。

    我没有看到这个节目,看到大家针对媒体发言也没插话。但我心里认可的大家的判断,因为我熟悉社会新闻的操作方法。

    曾经,我们对一个监督报道的自豪敢就是当事人被处理,觉得自己为民请了命,我也认为读者喜欢看到这种结果,但现在却开始怀疑这个标准。

    刚入行时,前辈的战绩都是以这种标准来衡量的,当年有名的“大胆城管欺骗代市长”,是一个城管违规后,代市长王文涛要求停职,但记者调查发现他仍在上班,于是有了这篇稿子,在报纸作为唯 一信源的情况下,头版头条登出来,结果可想而知,那时我们群情激愤,为社会做了一件好事,倍儿爽!

    我的怀疑始于我们一贯的操作手法,日报媒体抢稿的压力已经让我们无法等全部的事实浮出水面,相关部门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欠缺,让他们官样的回复,根本达不到报道的均衡,面对汹涌的舆情,最后给一个大家最想看到的结果。为弱者说话,这是媒体的职责,这个弱是相对权力部门的。但在媒体介入,面对汹涌的舆情,权力部门的当事个体却成了弱者。对任何个体的不公,其实伤害的也是社会公众的利益。

 

    近年,由于维稳的压力、平息舆论的压力,久而久之,媒体与被监督部门双方形成一种粗暴的默契,开除当事人!

    对权力部门要求严厉是可以理解的,但处理的方式却像一把双刃剑,媒体作为斡旋双方、舒缓冲突、倡导理性的功能弱化。

    这些年媒体对这种结果也不满意了。结果发生后,开始深挖当事人,大多数结果都是以还原事实,又以一种不平衡的报道,引发另一种舆论风向。这也成了稿件的生成模式,先是人云亦云的新闻事件,接着是对主要当事人的深挖。任何一个人都有善恶的两面,都有故事,剥离了背景的报道,其实是一个单点放大,把握不当者甚至对重案当事人的还原都有了美化的倾向。

    我们获取的信息中,这种模式化操作很常见,有的是一家媒体的推进式报道,有的是甲媒体的报道,引来乙媒体以正视听的报道,其实都乱了自己的阵脚,使这些信息会让人厌倦,对新闻报道甚至从业人员全盘否定。

    事缓则圆。很多事可能要过很长时间才能看清。这时候发现新闻文本和采访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很多规范,观点平衡、核实细节、不以结果导向,我们能不能回到这些基本的要求去?

 

2014924


路过

鸡蛋
2

鲜花
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矛盾集合 2014-11-7 08:55
网的普及,对待是非观道德观已经发生改变。。。不是记者为大的年代了。。。。
回复 张稼文的业余 2014-11-9 22:44
嗯。想想。嗯。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