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月前,午饭桌上听见热议某明星官员的微博,言其粉丝达到了上百万或数百万,如何如何了得。饭后行经环湖东路,同车的一位微博控又提起这事。我感慨道:人们天性都喜欢“多”呀! 又遇些事情,工作上的,如网站定位,盈利模式,也有非工作的,油盐柴米世故人情,随即又想起这“多”与“少”。 多多益善,越大越好,是一种强大无比的传统心理定势,也是一种“GDP情结”。 在当下这个浮丽、纷繁、奢靡、躁郁的社会里,那许多的人在聒噪、唠叨或呻吟些什么呀?他们为啥那样地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喋喋不休、悱恻缠绵? 我不知道。我不大明白。我好清静,不爱关心别人或他处的热闹。 我嘱过自己的亲朋: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没人烟的地方也去不得。 这是一个样样过剩的盈裕、躁郁、迷惘的时代,作为个体,“多”是灾难。真的,细细想想不是吗? 减法。最需要的恰恰是做减法,至少我自己觉得是这样:只有“少”,我或许才能得到真正的“多”。 “少”,就是简单、干净,“少”就是轻松,心不累,“少”就是不让自己年岁不大却已经满头白发。 “少”,就不容易繁花乱眼,就有时间和精力去乐己所乐、爱己所爱、梦己所梦。 还有,“少”就是新鲜,就是原创。 “少”是“独一无二”的祖先。没有“少”,一切皆无可能。 还有,去年1月涂过一篇调侃文字:“我要一碗面条,他们扛来一袋面粉。我要一杯牛奶,他们牵来一头奶牛。我要一滴水,他们给了我所有。但我只要一滴水,而且只要那一滴。为寻找那一滴,我呛了一肚子水。” 更早,十多年前写过:“寻找一种东西,它最好是光,温暖地穿透一切,同时能坚定地吸纳更多的光。它最好有笑声,也应该有泪水;值得我们为它哭,也值得我们为它笑。”――那时我还年轻,可已经在开始寻觅和追逐幻影。 反正,少就是多。 |
松吉多吉: 我的视角里,少和多是一对,有少就有多;生和灭是一对,有生就有灭;多不比少如何,少也不比多如何。
我干脆跺跺脚,发个狠,不落在多里,也不落在少里,用个词形 ...
zhuke: 少就是多,就跟做产品和产品设计一样。经常加一点,加一点,加一点,在加一点,到最后又因为技术实现,资源等原因一个一个砍掉。这样白搭真是,见山是山,见山不 ...
美人非非: 你真是少年老成,年轻时就把未来的话说了。
做减法,好轻松。不刻意求大,不刻意求全,人生就美了
林坚: “少”,就是简单、干净,“少”就是轻松,心不累,“少”就是不让自己年岁不大却已经满头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