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种东西 - - 它最好是光,温暖地穿透一切,同时能坚定地吸纳更多的光。

它最好有笑声,也应该有泪水;也值得我们为它哭,也值得我们为它笑……

深水醉蛇网 首页 大千世界 查看内容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何渊源?

2011-4-1 13: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72| 评论: 1

摘要: 清明节和寒食节在许多古诗词和现代说法中经常相提并论,然而关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区别和联系却让 ...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清明寒食时。清明节和寒食节在许多古诗词和现代说法中经常相提并论,然而关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区别和联系却让很多人觉得云遮雾绕。民俗学家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由风马牛不相及到相互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演变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对传承年节的追求稳定的习惯心理。
  民俗学者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关系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毫无关联阶段。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二是相互交融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宋元金辽时期,寒食节主要活动项目由禁烟吃冷食、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这时的寒食节活动有时被称作“寒食”,有时则称“清明”,寒食节与清明节处在“你中有我”“相互混用”的时期。
  第三,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
  民俗学者张君认为,纵观这两个节日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寒食节式微的时候,清明节就从一个单纯农事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这说明清明节的产生,是借用了寒食节的节期,寒食仅先于清明一两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这种借用的文化基础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对年节节期的习惯心理。

  新华社  记者李建平

本文内容由 admin 提供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dmin 2011-4-1 12:39
专家解读清明节“文化密码”:清明风、清明雨、清明节气

  新华社上海3月29日电题:专家解读清明节“文化密码”:清明风、清明雨、清明节气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5日我国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刘晓峰日前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说,据考证,清明源于“清明风”。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汉朝刘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
  我国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风”都起了名字: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阊闾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融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
  “清明风是一年中的八风之一,是冬至后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以后吹来的温暖清新的风。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正是种植庄稼的大好时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所喜欢的。”刘晓峰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清明雨”对植物生长尤为重要,农谚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之说。
  刘晓峰认为,“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但作为节日的清明,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刘晓峰说,“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
  他认为,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解读清明节文化密码,可以看出清明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不是古代哪一个人心血来潮随随便便定下的一个日子。它是我国古人在对大自然一年四季循环变化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活智慧的宝贵结晶。”刘晓峰说。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