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种东西 - - 它最好是光,温暖地穿透一切,同时能坚定地吸纳更多的光。

它最好有笑声,也应该有泪水;也值得我们为它哭,也值得我们为它笑……

深水醉蛇网 首页 日常生活 查看内容

凉米线里的青春

2011-11-22 22: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09| 评论: 0|原作者: 朱莉娅

摘要: 稍复杂一点的倒是佐料,盐巴,韭菜,蚝油,泡菜,酸腌菜,蒜泥,姜水,酱油,陈醋,鱼腥草,芫荽,油辣子,炒花生泥,杂酱,焖肉……五花八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加什么和加多少。其中盐巴、油辣子和酱油是必 ...

    云南本土吃食中,有一样东西是昆明人一年四季离不了的,那就是米线。

    被米线养大的昆明人,隔几天不吃就会害单相思,所以昆明满大街都是米线馆。要是哪家小吃店里不卖米线,你简直可以到“315”去投诉它,撤他的招牌封他的店。实际上也根本不用你费心,因为那样的店根本就不会有人光顾,过不了几天就会自动消失。

    昆明人的逻辑就是:我要不要米线是我的自由,但你不卖?找死啊?活得不耐烦了你?

    而米线中重要的一个品种,就叫凉米线,它的做法很简单,把佐料和没煮的米线都放在碗里,用筷子拌匀就可以吃出满嘴的美味。

    稍复杂一点的倒是佐料,盐巴,韭菜,蚝油,泡菜,酸腌菜,蒜泥,姜水,酱油,陈醋,鱼腥草,芫荽,油辣子,炒花生泥,杂酱,焖肉……五花八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加什么和加多少。其中盐巴、油辣子和酱油是必不可少的,而酱油,又以昆明本地产的拓东酱油为最好。

    看起来一大堆,似乎有些吓人,其实相比炒菜炖菜什么的简单太多了。

    凉米线不但昆明人爱,外地到云南久了的人,也会有着深深的米线情节。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角是位叫姚倬的先生。他的家族和昆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爷爷解放前曾在昆明海关任职,祖母则本身就是昆明人。耳闻目染之下,本在上海长大的姚倬从小就很喜欢昆明。

    1969年,姚倬夫妇俩都到云南思茅上山下乡当知青,姚倬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吃到凉米线,姚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亲切,自然也就爱上了它。

    岂止姚倬一个,很多知青都爱上了云南的凉米线,这其中,当然有他的太太。因为有了凉米线,本来艰辛的知青生活,似乎也变成了一种享受。于是,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

    1979年离开云南时,姚倬和一帮几乎成了“云南土著”的兄弟姐妹竟然感到依依不舍。回到自己的城市和真正属于自己的岗位上去,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回去后,到哪儿去吃凉米线呢?想到这里,姚倬的眼里有了隐隐的泪花……

    回去后,姚倬把一个习惯保持了多年:每到春节,一有机会都要携全家到云南过年。而每次匆匆出差到昆明,姚倬都要去吃自己最爱的凉米线。

    每次回上海临上飞机前,姚倬都要到昆明的建新园排队买一大包凉米线和佐料,买好后,姚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通知大家:今晚,到我家吃凉米线。

    平时因为忙碌而疏于联络的知青们,只要接到姚倬的电话,不管多忙都会抽时间聚在一起,吃着凉米线,重温在云南共同度过的时光。

    近几年姚倬来云南没那么勤了,但只要来,那个凉米线的聚会就是保留节目。一帮人不禁感叹:要不是凉米线,大家恐怕早没联系了。

    是啊,没了凉米线,聚会便没了那浓浓的云南乡情。而没了这乡情的聚会,对他们还有什么吸引力呢?

    只有在凉米线里,才有姚倬们青葱岁月里最纯真无邪的友情,以及姚倬们在凉米线里度过的、一去不复还的青春。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