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种东西 - - 它最好是光,温暖地穿透一切,同时能坚定地吸纳更多的光。

它最好有笑声,也应该有泪水;也值得我们为它哭,也值得我们为它笑……

深水醉蛇网 首页 旧闻旧事 查看内容

中国人不爱学习,我有很大责任

2013-11-18 13: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17| 评论: 4|原作者: 藕吼

摘要: 后新街。一幢典型的云南民居。走马转角四合院。院中一池碧波。池中几片睡莲几条游鱼。池子四角是四个花台。台中种着四棵桂树。因为有些年代了,高大的桂冠几乎遮蔽整个院落。没有能生长在这么传统 ...

1:

后新街。

一幢典型的云南民居。走马转角四合院。

院中一池碧波。池中几片睡莲。。几条游鱼。。

池子四角是四个花台。台中种着四棵桂树。因为有些年代了,高大的桂冠几乎遮蔽整个院落。

没有能生长在这么传统这么亲切的环境中,已经是个遗憾。。

但幸好能在在这个像家一样清幽的小院中上班。。

藕吼福气好。。。

 

怎么样?羡慕吧:身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名曰写字楼中工作,不接地气,号称白领的你们? 

 

关键还不在这里,关键在文化单位。这几个字。  

藕吼以为,文化单位——号称创意产业,吃精神饭的人们,就应该在这种放松的人性的地方工作。

市群艺馆在文庙。

省文联在翠湖边。

出版社座落于书林街几座梧桐掩映的旧别墅中。。 

 

据藕吼所知,当年昆明,云南,全中国,

所有的文化单位大约都座落于这种一脚踏上楼梯,那漆成暗红色的陈年楼板就吱吱作响的环境当中。。

 

很可能仅是偶然。

但偶然中有着必然。

 

2:

四合院的底层,除开各种处室,还有一间是图书资料室。。

所有的员工在工作时间都可以来这里查阅资料。。。翻阅书籍。。

现在的单位,已无这一说。。还这样做,就叫窜岗。。

 

网络时代,紧跟着是大数据时代。。

听说还有啥子云时代。马上要来。

 

网络成了万能,百度就是百宝箱。。

大家忙着交流,忙着交换。。信息就是知识,就是力量,就是金钱。。就是他妈的一切。

 

人们再也不可能在上班时间,去悠闲地阅览。。

人们再也没法,漫工作。。慢生活。。漫思考。。。漫创意。。 

个人迷失在“群交”当中。。

 

现在的老板们很精明,他们发现,图书室的效果不大,没有人会主动去学习。。

为了让员工们创造更大的价值,于是他们找到了更好、更加速效的办法,那就是捏着职员们的脖子,灌。。。

 

怎么个灌法?

各种短期培训班。

各种职场高手大师来讲课。。

美其名曰:充电。。

每当听到同事们说,走,开会了。充电去。。我就笑得岔了气。。 

这个词太形象了。。

原来职员连机器都不算,是他妈的一节充电电池。。

 

可惜啊,肯定的,效果不怎么好。。

职员们来到会场,一些人打瞌睡,另一些玩手机。。

即便学的,也只能学到些不系统的碎片化知识。。

 

图书室和捏着脖子灌都不是办法。。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学习。。 

人们当初上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所以,所有的学习,必然都是被动的。

 

只有蠢蛋才会去主动学习。。这条真理普遍适用于全人类。。

怎么样才能让员工主动学习充电,迸发出创造力,更好地为企业赚钱呢? 

问题既然提出来了,我觉得不能撂在这不管,老板也不容易啊。。

 

中国人不爱学习,我负有极大的责任。。

我有责任帮他们,当然帮他们也就是帮领导帮老板帮全中国。。

好象我们中国有个口号:建设学习型社会。。。

 

当想个办法,想个万全之策。。一定会有的。。请允许藕丝一心二用,边写边想。。

一篇文章也应该有所价值。。不能总是胡说八道嘛。。

 

 

3:

21岁的藕丝,前脚跨出校门,后脚就踏进了单位门。。

两个字就代表了当时的感觉。。。心虚。

 

现在想来,客观地说,他在大学里还是学到了些东西的。

开阔了一些眼界。

掌握了一些理论。

可惜没有实践,理论也是死的。

 

因为只有在实践中,在具体处理问题时,我们才能验证这理论有没有用。。

可惜啊,最重要的方法,这个应该在大学里掌握的东西,他却没有学到。。

 

只有靠自己。。打铁还需本身硬。。

怎么样才能做出漂亮的设计作品?

怎么样做,才能超越同行或者和有着同样背景的同学们??

如果卓尔不群的话,就能证明自己。就能脱颖而出。。藕吼当年就这么想的。。

 

21岁的蠢蛋藕丝,因为心虚,没事就往图书资料室里钻。他想去找些借鉴,以壮胆气。

在众多的报刊杂志中,有一张与众不同的《深圳特区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从这张报纸中,按哲学的说法,他领会到了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概念。

按通俗的说法就是,他发现了设计的秘诀。。

 

当时他非常兴奋。

因为这和所有的设计理论都不符。。

他心如鹿撞。就像第一次拉美女的手。就像第一次接吻。。

设计工作不但要讲创意,讲构图,讲冲击力,讲视觉效果。讲品位。讲技巧,讲酷……这些学校里讲的东西。

最最重要的是讲印刷,讲技术。。讲工艺。。。这个学校里没有的东西。。。

 

1990年代初。。中国报刊杂志业,大量采用的是套红的印刷技术。

全彩已经有了。可惜成本太高。。那时我们(国家人民)还很穷,玩不起。。

而这套红油墨玩得最好的,花样翻新最多的,让藕丝惊叹的,仅此一家。。

一个红色,竟然可以玩得这么丰富,在某咱意义上,甚至远远超越了全彩的效果。。。

 

因为和管理员姐姐混得烂熟,她把那过期报纸全送给了他。

他把有好设计的报纸全剪了下来,集成一本,订在一起,时时观摩体会。。

每有心得,就运用到实践中。。到印刷厂找老师傅请教,摸清印刷艺术的流程。。

由于出手不凡,仅凭与众不同的技巧,几单设计一发布,就引起了内行的注意。。

有了手艺的藕丝,自信多了。。

进而……

他揣测,这家报纸之所以跟内地平媒如此不同,能独树一帜,是因为他的背后站着,香港。。

他第一次感到常在耳边的一个词有了不同的份量:老牌资本主义。

他的个性不是因为他的设计,实质是因为经济。。自由经济。竞争经济。

既然是经济,就不得不讲成本,讲实用,讲节约。。。

(哈哈哈,一想起,当年藕吼得此独家发现,那躲在暗处,偷偷微笑着的幸福的傻样,我就想笑。。。。)

 

不讲经济的艺术是多么的苍白,多么的无力。。多么的空洞。。。

他从中认识到一个真理:限制的就是鲜明的。。

鲜明的就是有力的。。

有力的就是个性的。。

个性的就是艺术的。。。

 

限制带来的效果是千变万化,简洁明了。。

原来艺术上,限制把反而能激发出巨大的创造智慧。。

 

4:

当然啰,当年的这个认识是感性的,朦胧的。

但这正是很多年后,见多识广后,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得到清晰的概念的基础。。。

 

后来的后来,科技发展了,中国人有钱了,全彩的时代到来了。。

已经没有这个技术问题。。

你怎么设计都没问题。。

可这时的藕丝却看着那些如鱼的得水、恣意妄为的小设计师们,拈花微笑。。。

他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那遥远的古代的一些画家,他骂开了:

不学无术的傻逼扬州八怪只能骗外行,骗扬州盐商。。。

不过,也好,骗子骗骗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拿画画来比喻:

工笔没画好就整写意。。

楷书没写正,就玩狂草。。。

 

再拿文学来比喻:

记叙文没写清楚,就玩散文诗。。。

写景状物都不会,就开始抒情。。。

自己还在人云亦云,就以为可以评论。。。

 

和所有的兄弟艺术一样,

设计不懂得限制,等于基础没打牢,你楼盖得再高,高耸入云。。

可是盖在流沙上,很快就会倒塌。。。

 

5:

写到这里,藕丝小脑袋瓜里“叮”地响一声。。。很清晰,跟他们家微波炉的声音一个样。。

他觉得已经为上面那个问题(中国人不爱学习),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它就是: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他认为把这个俗词改成这样,就是解决的办法。。。

因为从自己身上他发现:用冷漠的制度管理人不是办法。老板必须运用个人魅力,搞人情管理。。

要让他感激你,而不是你的企业。

(你说人多难管,我认为不是借口。想想当年,全国人民拧成一根绳。一看到毛主席就热泪盈眶的动人场景吧。)

不要给他压力。。

让他保持虚荣心。。

给他尚可的物质保障。。

给他时间。。

他才会是鲜活的,充满创造力的。。

他才会主动的提高自己。。

他才会为荣誉而战。。

而这状态正是老板也巴恣不得的。

因为老板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职工创造生产力,我坐收渔利。。

 

不需多,一百年员工中,有20个如此。最后迎来的结果就是:数钱数到到手抽筋。。

听说有家公司叫苹果。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2013-11-21 09:48
楷书没写正,就玩狂草----哈哈,这是大师的风格,佩服了
引用 2013-10-3 22:49
OU丝
引用 2013-9-30 22:01
松吉多吉: 别过于谦虚,你的主要罪状是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好吧,遵照您的指示。。办事。。。
引用 2013-9-30 17:37
别过于谦虚,你的主要罪状是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查看全部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