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种东西 - - 它最好是光,温暖地穿透一切,同时能坚定地吸纳更多的光。

它最好有笑声,也应该有泪水;也值得我们为它哭,也值得我们为它笑……

深水醉蛇网 首页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梨园趣话之三:“小提琴手”

2011-3-8 12: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07| 评论: 8|原作者: 老饕餮|来自: 老饕餮的个人空间

摘要: 李君模样还算英俊,高鼻大眼,喉结突出,每有发声,则浑厚而有刚音,老艺人们认为,是个唱老生的可造之才,倘 ...

                       

  李君,长江边长大的重庆仔,正值“样板戏”鼎盛时期被以演员的身份招进剧团。李君模样还算英俊,高鼻大眼,喉结突出,每有发声,则浑厚而有刚音,老艺人们认为,是个唱老生的可造之才,倘若他肯吃苦下力,“少剑波”一类的角色是非他莫属的。

 

  然而李君却志不在此,他的喜好是音乐。七八岁开始就练习小提琴,到他做演员的时候,已经有十多年的“琴龄”了,他的琴艺也很好,和乐队里那一帮拉小提琴的哥儿们比起来,决不输给任何一个。李君从一开始就想混进乐队里面来,但是不被领导所批准,于是就在演员队里混着,练功则压压腿扭扭腰而已,凡是要用手的功夫,李君都将就着混过去,生怕把手指搞粗了,影响到拉琴。至于“文场”,李君是从来不唱,既是文武都不思进取,自然也就离唱主角越来越远了,渐次退到“众战士”、“众群众”“众匪兵”的层次里去,李君却也不以为意,每日里练琴不止。虽然领导一直未批准他改行到乐队,他也似乎不着急,只是每有演出,他都事先搬一把椅子到乐队的后面,把谱架支好,分谱放上,小提琴放在椅子上摆好,琴弓擦好松香,然后才去后台化妆,演出中间,如果没有他的戏,便把匪兵帽或者其他什么帽摘下来装在裤兜里,然后对乐队指挥笑笑,就混进来拉起提琴。到他上场的当口,便悄悄躬身退出,如此这般,倒也一事两将就。

 

    但是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终于有一天演出时,李君出了洋相:那天演的是《沙家浜》,李君的角色是新四军战士,跟着郭健光跑龙套,前一场他在乐队里混了半天,新四军帽子早已揉在裤兜里装着,下一场到他上场时,帽子就忘了戴,就那么跟着队伍前去“奔袭”,在场上跑了好几个“圆场”,终于被观众发现,就有人在下面笑了起来,台上的人也急忙提醒他,他这才回过神来,赶紧掏出帽子戴上,这一下观众更是大为开心了,这还不算完,在跑“圆场”的时候,他的绑腿不知为何居然松开来,一长条地被他带着跑,后面的演员一不留神,脚踏上去,立马被绊了一跤,再后面的又跟着东倒西歪,新四军好好的一个小分队,叫这条烂绑腿给搞得溃不成军,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到了恢复上演传统戏的时候,李君仍然没有脱离龙套队伍,有一次他演“众喽罗”中的一个,因为从来没有穿过厚底靴,也没有练过这个功夫,一上去就走不了路,走一步崴一下,差不多要当场摔在台上,以后每到他出场,观众中就起了骚动,专门等着看他出洋相。

  再后来,领导终于同意让李君改行到乐队了,但这个时候,“样板戏”已经寿终正寝,剧团里原本规模庞大的乐队已经渐渐解散,搞西洋乐的哥儿们一个个改行走了,乐队里只剩下“三大件”和笛子唢呐大锣铙钹,再也没有小提琴的位置了,李君又不喜欢中国乐器,眼看着是个没有前途的局面了,于是李君携着他的夫人——一位漂亮的女主角——回到了他的家乡,一个在长江边上的著名城市。

  后来又听说,李君在那里仍然搞他的音乐,是一位用电脑作曲的专家了。

本文内容由 老饕餮 提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2011-3-8 22:18
  C老师的文章,最惊奇最诧异的是那《新史记体》,而这现代白话,接连地 安静地读三篇,也是很过瘾--每一篇,都有言外之意--不仅仅是所谓的桑田沧海
引用 2011-3-8 14:20
哈哈。

另,读“以后每到他出场,观众中就起了骚动,专门等着看他出洋相。”,想起于坚写过或聊过中国式观众
引用 2011-3-7 23:56
   此君相当生动。
倒真是的,想起某本书中有女知青马玫瑰,只爱拉小提琴,结果去到西北,无人欣赏,只好对着自己养的一群猪拉马斯涅的曲子。印象太深了。想想现在,谁还会这么为音乐痴迷呢?
引用 2011-3-7 23:49
老饕餮: 还是先读再顶:)
先顶再读,这是遇见LTT的习惯性动作
引用 2011-3-7 23:48
老饕餮: 还是先读再顶:)
  
引用 2011-3-7 23:47
又读又顶!
引用 2011-3-7 23:43
还是先读再顶:)
引用 2011-3-7 23:42
顶了再读

查看全部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