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种东西 - - 它最好是光,温暖地穿透一切,同时能坚定地吸纳更多的光。

它最好有笑声,也应该有泪水;也值得我们为它哭,也值得我们为它笑……

深水醉蛇网 首页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滇声趣谈之三“认得逆基不该逆基!”

2011-3-18 13: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14| 评论: 0|原作者: 老饕餮|来自: 老饕餮的个人空间

摘要: 上回说到滇中老玉溪一带的方音,虽则混浊粘滞,虽则有三个重要的声母丢失,但那一带的方音里面,透出滇中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自足感,事实上任何方音,都体现出一方水土的独有之处。 滇南重镇通海的方音,已经和老 ...

 

     上回说到滇中老玉溪一带的方音,虽则混浊粘滞,虽则有三个重要的声母丢失,但那一带的方音里面,透出滇中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自足感,事实上任何方音,都体现出一方水土的独有之处。

     滇南重镇通海的方音,已经和老玉溪的截然不同。如果说玉溪腔的母音仍然还有昆明腔的遗存的话,那么到了通海,人们说话的腔调里面,就开始抛弃了昆明腔的“软散疲沓”,转而进入了一种富有音律感的所谓“红河腔”了。

 

     红河州十三个县市,几几乎操着外地人听上去仿佛是一种腔调的声音,而这种方音大约应从通海始。通海人说话,语音中开始出现跳跃感,普通话里的所谓“四声”,到了滇南一带,早已不能容纳,而出现了“六声”甚至“八声”,例如通海著名的秀山,在通海方音里面,这个“秀”字,就发成第四声转第三声的音,再如这句“通海有座杞麓湖”,如果用通海方音念出来,则似乎可以配上音符,约等于“索米米多索索拉”,一句话里面走了个八度的来回,“杞麓湖”三个音直往下掉,沉于湖底,隐于淤泥,诸如此类。

 

     通海距离建水县,不过六十多公里,但建水腔之于通海腔,可谓“正宗在此”了,甚至可以说,整个滇南一带的方音,似乎都以建水腔做了母音,犹如昆明周边的方音,基本上以昆明腔做母音一般。建水乃滇南重镇,朝阳门上大书“文献名邦”,诚非浪得虚名,孔庙规模号称全国第二,也并非自夸海口。至若烧豆腐之美味、凉卷粉之爽口、酸石榴之地道、气锅鸡之正宗等等,更是史有记载,人有口碑。建水腔之富有音乐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那些在门口搓松毛结、打草鞋的小脚老太太们说起话来,更疑似在唱小调。一句“克哪尼”的问候,直可以配音符为“多来咪”,至若滇南方言中比比皆是的 “纵整”(干什么)“单个”(自己)“逆基”(这样)“逼有”(没有)“阿根”(这个)等等,都来自建水方言,概莫能外。曾经有人把建水方言做成说唱CD,配以鼓乐节奏,听起来那叫一个搞笑过瘾。某次与一位老太太聊天,说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个意思,老太太答道:“认得逆基不该逆基!”简直生动到极点,她的意思是:“既然早知道这样,不如早那样去做!”,比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来,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石屏县其实更是名副其实的文献名邦,距离建水不过五十里之遥,但方音却也大变,外地人一般难以分辨建水和石屏的口音,实际上两地方音是大不一样的。建水腔锐而高,石屏腔圆而润,石屏人说话,颇有古代中原字音的遗存,例如“鱼”等嘬口音,就和普通话发音一样,读如“yu”,而不与云南各地方音一样,都读如“yi”,石屏人大约是最不肯改变乡音的人,我在北京某国家文艺单位见过一个石屏籍的老音乐工作者,即使去了京师四十多年,那口石屏腔竟然依旧浓烈,便是平时不得不说的所谓“北京话”,字眼里面,也依旧是老石屏,张口就是“你们来北京整酿?”其中“北京”之“京”,还是老石屏的“zing”,混在北京四十多年也,居然还是乡音不改,令人唏嘘。

  到了锡都个旧或蒙自、开远一带,其方音又是另一种味道,下回分解。

(待续)

     

本文内容由 老饕餮 提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