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admin的博客 http://www.sszs.cc/?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255

日志

风往何处去?——2011年国际传媒业盘点

热度 1已有 715 次阅读2011-12-8 21:33

  
    2011年,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全球传媒业波涛汹涌。在互联网发明的第二十个年头,数字媒体不再仅仅是传媒形态的一个单独门类,全球新闻业作为一个整体被深深卷入新技术的变革进程。这其中,既包括从业者的工作方式和职业伦理,也包括不同类型媒体的经营之道和发展方向。

 窃听丑闻敲响传媒业自律警钟

    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为采访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双刃剑”的另一面是: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利用新技术手段非法获取重要信息,令“无冕之王”的荣誉蒙羞。
    最突出的例证是今年7月因为窃听丑闻曝光而不得不跟广大读者说再见的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该报的母公司--新闻集团以及英国镜报集团旗下的多家报纸也被卷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为挖“猛料”采用“非正常采访手段”,一直是新闻伦理研究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卷入“窃听门”的英国报业再次为全球新闻业敲响了警钟:当媒体以“瞭望者”的身份“监督”社会方方面面的动态时,谁来监督媒体?
    新闻业欲彻底根治以“窃听”为代表的“行业疾患”,有赖于媒体和记者对言行的自我约束。传媒业如果不能成为洁身自律的典范,在监督别人时就无法做到问心无愧。

    通讯社:生命力如何延续?

    数字时代,全球通讯社行业不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全力以赴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艰难和曲折可想而知。
    今年8月31日,拥有132年历史的新西兰报联社被迫关门,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球舆论的关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新西兰国家通讯社,为何只剩40余名员工、20多家用户,最后不得不关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互联网对传统通讯社业务冲击强烈,报联社应对不力;其二,澳大利亚费尔法克斯和APN两大新闻集团强势入侵,搅乱了原本和谐的新西兰新闻业;其三,被迫放弃共享模式的报联社自力更生,但影响力骤减,陷入经营困境,最大股东撤资。
    当然,世界上各个通讯社的传播实力和影响力差距悬殊,但是,报联社的关张不能不引发人们对于前景的忧虑:通讯社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从近年来推出的视频新闻、金融信息、网络服务、手机服务等各种创新产品和业务可以看出通讯社变革的努力,而事实也证明,这些努力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通讯社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和影响力拓展渠道。
    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思路,减少对媒体用户的依赖,开展多元化经营,更多地直接面对终端受众也许是通讯社未来的方向。

  报业:探索新的内容销售模式

    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内容销售模式。新闻网站设立“收费墙”的探索仍在继续,怎样更好利用平板电脑平台和社交网络媒体是新的议题。
    今年3月和10月,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独立报》网站分别推出收费阅读计划。至此,新闻网站收费形成三种模式:一是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内容创造价值”模式,由于这两家媒体的报道主要集中于金融领域,内容本身具有高附加值,因此订阅收入稳定增长不难解释;二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读者精英化”模式,有消息称该报在实施了严格的“收费墙”后失掉了90%的网络读者,但该报相信留下的都是精英读者;三是《纽约时报》和《独立报》的“尝试阅读”模式,即提供20篇免费阅读文章,对其他文章进行阅读收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11年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新闻内容找到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皮尤研究中心5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该中心对全球最大的25家新闻网站的流量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可以跟踪数据的21家新闻网站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流量是由社交网站带来的。尽管为新闻网站带来最大流量的仍然是谷歌搜索引擎,但社交网站这一新渠道已经日益引起新闻网站的重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共享新闻建立新的内容销售模式?报业还在酝酿之中。
   
  电视业:“视频之风”往哪里吹?

    “视频之风”正在席卷整个世界。目前全球20多亿互联网网民、超过15亿电视观众观看视频,到2013年还将有10亿人可以通过手机看视频。视频的流行对于电视行业是利好消息,然而,欧美和亚洲的电视媒体在“视频之风”拂面时却采取了迥异的做法。
    研究发现,美国一些传统电视新闻频道正在悄悄“盖上摄像机的镜头盖”。美国卓越新闻计划研究显示,以CNN为代表的美国电视业正在采用更廉价、信息量更少的方式报道新闻。该计划把电视新闻节目分为视频包、访问、播报新闻、记者出镜报道等类别,其中“视频包”是指精心编辑的、复杂的现场报道。然而,大幅缩水的正是“视频包”。
    是什么取代了现场报道?数据对比发现,2007-2011年,CNN“视频包”时长下滑28个百分点,而访问类节目的时长上升了26个百分点。美国记者的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演播室内的对话,而不是去新闻现场进行拍摄。这一现象让人联想到近两年英美报刊国际报道的缩水,二者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共同原因:高昂的报道成本。
    与欧美媒体报道战线收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主流电视媒体正在厉兵秣马,积极向海外派驻记者,建立国际视频发稿平台。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旗下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以新华社160多个驻外分社为依托,正在把视频新闻采集报道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利比亚内战、日本大地震等战争和灾难报道中,CNC记者都发回了来自第一现场的报道。另一家中央级媒体中央电视台在加强海外采集网络布局的同时,于今年1月宣布国际视频发稿平台建成,可供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媒体使用,海外拓展的计划可见一斑。
   
  广播业:消音、裁员、转网

    电视和新媒体不断挤压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以BBC为代表的国际广播业整体来看景气指数不高,终止某些语种服务、大幅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但是,在不发达国家市场和网络媒体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些新的生机。
    今年以来,多家老牌广播媒体推出了“消音”举措:1月,BBC宣布关闭阿尔巴尼亚语、马其顿语、塞尔维亚语、非洲葡萄牙语和加勒比海英语5个语种的对外广播服务,减少另外7个语种的节目;2月,美国之音宣布计划从10月1日起,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卫星电视广播;4月,BBC中文广播关闭;7月,德国之声终止多国语言的短波广播。传统广播似乎已经走向“穷途末路”。
    事实并非如此,在世界上许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受经济条件所限,传统广播仍然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
    除了“消音”举措外,BBC今年还推出新一轮的大裁员计划。10月,BBC宣布,该公司将在2017年以前裁减2000个职位,裁员比例超过11%。
    与此同时,国际广播媒体开发了多项互联网业务,这些业务首先针对的是亚洲和欧美市场。因为亚洲网民总体人数最多,占全球网民总数的44.0%;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分别占22.7%和13.0%。这两大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记者刘滢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