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人间美味先 http://www.sszs.cc/?1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2010年9月26日,雨,小雨……

日志

我喜欢的老头

热度 3已有 1435 次阅读2010-9-26 10:41 |个人分类:且诗且歌|



    胡德夫(1950年11月10日-),Kimbo 是“德夫”的日语发音,他自称自己是台东卑排族人,因为父亲是卑南族,母亲是排湾族,在家中排行第5。被媒体誉为“台湾民歌之父”与“台湾原住民运动先驱。2005年4月出版音乐专辑《匆匆》,获得台湾流行音乐百佳专辑(1993年至2005年)第2名。歌曲《太平洋的风》获2006年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最佳年度歌曲。

龙应台《在一个文人的城市里》

从音乐的角度听胡德夫

  胡德夫的音乐必须要从60年代开始说起。胡德夫在哥伦比亚大使馆内,以一手好钢琴担任首席演唱,与胡茵梦、张杰、杨弦、吴楚楚等唱着当时脍炙人口的西洋歌曲,介绍当时流行的英国民谣,在流行音乐界掀起一股西洋风。在这爱唱歌的时代,这群年轻人在音乐的交叉点上,相知相逢,为台湾在西风东渐的70年代,在音乐上打开了“自由与热情”的音乐风潮。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胡德夫在李双泽面前唱起卑南族歌谣《美丽的稻穗》,当时淡江大学的李双泽是一位致力民歌运动的民歌手,鼓吹“唱自己的歌”,非常感动胡德夫拥有如此土地生命的音乐,受到李双泽、杨弦、余光中等人的鼓励,胡德夫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想起他灵魂深处的音符,来自山,来自海那般辽阔的旋律。
  1973年,台湾第一场民歌演唱会在国际学舍举办,名为《美丽的稻穗》演唱会,发表多首创作歌曲《美丽岛》、《乡愁四韵》、《看海的歌》…等,那是台湾,第一次自己唱自己的歌。从此,台湾为开启了一股80年代的“民歌运动”热潮。
  1990年后持续参与本土、两岸与国际之原住民权益促进活动与运动。发表《云豹》、《我们的岛》等歌曲。并致力于“2000新纪元的原浪潮歌声复兴运动”。
  2000年开始,胡德夫专注于原住民音乐之文艺复兴运动,在世界各地的演唱会中传唱自己的母语歌谣,并将原住民的歌声带到各的部落与世界性的音乐聚会之中。

从历史的角度听胡德夫
  在1970年代,就读于台大外文系时期,胡德夫已是台湾知名的民歌手,旋后不断的持续于各地演唱及发表其创作。
  1980年参与创立原住民权益促进会,担任创会会长,发动“还我土地”大游行。又在历经原住民权利促进,海山媒矿及九二一大地震的灾难里,目睹原住民在社会边缘角落之悲情与苦痛,全力创作以原住民悲苦奋斗,希望之歌曲以文字叙述,歌声表达,唱出悲哀及奋起的决心。海山媒矿灾变,目睹同胞受难遗骸,创作《为什么》。此后,参兴原住民运动不遗余力,并以《美丽的稻穗》、《大武山美丽妈妈》等歌曲演唱与参与各种社会运动。于北区原住民学生营队中发表“最遥远的路”,激励年轻原住民学生。
  1990之后,胡德夫于黑名单工作室制作之《摇篮曲》中发表“不不歌”等,致力于卑南、排湾、阿美族等族群传统歌谣之采集与学习,钻研“Hay Yang Blues”的创作方向。
  2000年开始,胡德夫专注于带领一群又一群的原住民音乐人,用行者的脚步,走出自己文化的传承,也让原住民的歌声,在国际上唱出更辽阔的音色。
  70年代他以西洋歌曲做为音乐演唱的风格,80年代他开启了民歌的新世纪,90年代他回到原住民的部落,与郭英男先生再度学“Hay Yang Blues”的创作方向,人们尊称他为“民谣之父-胡德夫”,他在音乐造诣上的成就,更胜于现有的称谓。

从原住民的角度听胡德夫
  原住民在音乐上的天赋,一直是台湾文化最珍贵的资产,胡德夫以一位原住民学子的眼光,除了吟唱乐章诗歌之中的赞美与叹息之外,更用历史观点的纪录角度,创作多首脍炙人口更刻骨铭心的经典歌曲。

  他的创作为历史做见证,为族群呐喊,为同胞请命,为民主自由求生存,在他的心痛文笔之下,山脉与血迹同等重要《大武山美丽的妈妈》《为什么》,风与母亲是一样的情怀《太平洋的风》,族群与土地是大帝的荣耀《Standing on my land》。
  “唱自己的歌。”这句话让胡德夫深深体认自己的族群文化,自14岁自台东赴台北读书开始,胡德夫兴起创作的欲望,从早期的1974年《牛背上的小孩》、1977年《枫叶》、 1978年《匆匆》,并于1984年发表一曲《最最遥远的路》鼓励青年学子重视自己的部落与家园,之后更有《为什么》、《大武山美丽的妈妈》、《飞云.云豹.台北盆地》、《Standing on my land》、《太平洋的风》、《最后的猎人》…等融合许多原住民的歌谣及祖先流传的故事,胡德夫也将山谷的回音,海浪的澎湃,草原的风,全都纳入歌曲的旋律当中。
  来自东部卑南族,生命一样浑厚的嗓音,在那个激情浪漫的民歌时代和杨弦、李双泽、杨祖君一同让台湾的音乐走入一个新世界,尔后的数年,他带着原住民理想从音乐到创作的生命之旅,为历史写下了精采的乐章。他的声音是生命力的,像是山里最深的一处,是诗歌,是音符,也是你所不能遗忘的。
  “他是个原住民,唱歌写歌的,长得像流浪汉,唱得像吟游诗人,他是台湾文化史的一个标志。当所有的人都在学唱美国人唱的歌时,他开始和几个朋友谱自己的歌,写自己的词,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自己”,指的是他脚踩的土地,他熟悉的人,他信仰的东西,他习惯的语言。人们因他的才华而特别“宝贝”他,但是他的艺术家性格又使得他的现实生活特别坎坷,头都白了,才出第一张作品。”


  余光中这样形容他———“厚壮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深沉的大风箱”。


胡德夫与台湾民谣运动

  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台湾大学生中流传着演唱西洋歌的风潮,那些在反战的美国社会中走出来的民谣歌曲成了宝岛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对象。此时,20出头的卑南族小伙胡德夫刚刚离开故土台东新港,在台大外文系念书的他成了其中的一员。此后,懂得越来越多西洋音乐的他开始发现了自己最爱的原来是那些家乡的古老民谣。孤独时,他曾经一个人面对森林歌唱乡谣……

  台湾民谣运动的出现有些偶然。一晚,在胡德夫演唱的时候,有位观众大声地质问为什么不唱他们卑南族的歌。当时胡德夫愣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叫他唱家乡民歌,于是这个年轻人拿过吉他,唱起了简单的卑南族老歌,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台湾民谣运动先驱的李双泽。在保护台湾原住民利益的民运期间,像李双泽、胡德夫这样的咖啡馆歌手发起了著名的民谣运动,以“唱自己的歌”为口号,那些流传在原住民故乡的音乐重新受到了关注。

  在他出生的台东部落里留传着这样一句话,“自己的土地不耕,是没有人会帮你耕的。”虽然现在大多数原住民已搬入城市,但他们依旧信守这样的格言。胡德夫曾经写过歌曲《最最遥远的路》来鼓励那些大都会里打拼的原住民孩子,歌词来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作。而在胡德夫看来,台湾民谣的路途依旧遥远。



1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人间美味先 2010-9-26 10:47
视频上传很流畅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