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河边看柳的庭院 http://www.sszs.cc/?15923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在京城,有人用京剧来演茶的滋味

热度 2已有 632 次阅读2014-10-18 22:20 |个人分类:在京城 看大戏



我看《一期一会》





    当有人跟你说,要用国粹京剧的表演形式来呈现茶的滋味,你肯定觉得这个玩法很高端、很期待吧?
 
    那天在正乙祠,看这出《一期一会》就让人开了眼界,演出的单页上这样介绍:台上的京剧生旦净丑,不演人,而演茶的苦涩甘甜;把舞台变成一个口腔,演员和观众是舌头牙齿,一起品茶……这太新颖别致了,舞台布景就是一个人大张着的嘴巴,演员上场都是从这个嘴巴中出来的。

    先是扮演舌头的丑行上场,“小舌头自幼爱喝茶,茶香味美人人夸,听说今日有好茶,咱们一起尝尝它”。之后舞台前有美女泡茶,端给全场观众们品,第一道红茶。一口下肚,生行扮苦味上场,和小舌头一番打斗,苦败下;花旦扮甜味上,喻苦尽甜来,小舌头陶醉……。之后的三场,台前的美女适时泡出肉桂、普洱、大红袍,台下观众一一品了,每上一泡,台上都有苦先出来,然后又由轮番上来的青衣、武旦、武生、武丑,扮
不同的甜和甘,还有一个扮相清秀的道童扮演涩味(青涩的涩?),展现各京剧行当的基本功夫,水袖、彩绸、跟头、矮子功,舞或斗,各不相让,热闹得很!更热闹的是,这些表演,是轮番在京剧锣鼓和爵士乐、蓝调口琴中进行的,足够的新鲜……

    最后由武丑念白,说出“茶本无味,不同的人喝茶有不同的味道,每一次喝茶,生津回甘的味道也不一样,好也不停留,坏也不停留,不如珍惜”的道理,而后舌头与众滋味揖礼相让,握手言和,演出至此结束。

    演出结束后,有十五分钟的座谈时间,年轻的女编导揭晓了这个戏的主题意义:“人间事无非‘一期一会’(日本茶道概念:一生只见一次)所以要分外珍惜”。这是编剧“看得见的滋味”三部曲之一,接下来的两部是以同样的形式来表现法国的红酒、意大利的咖啡。为的是参加将要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国际艺术节。

    这个创意构想绝对够国际范儿!只是当这出戏进军国际艺术节时,观众看得懂吗?因为我作为茶艺师、并对京剧稍有了解的人,整场演出,除了苦尽甘来的行为艺术很明显外,其余的都看得稀里糊涂。不知道苦涩甘甜何以对应生旦净丑(没有净行,只广告词上有),不知茶味与舌头的相遇何以呈现出这个样子,而这番表演,又如何达成“一期一会”这样充满禅意的结论。而且,一般的审美体验是,一部戏要说什么,是让观众从戏中感悟领略到,而不是靠演员编导告诉你他要表现什么。
  
    每一种创新都是值得尊重的,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唐诗被突破,出现了宋词;宋词被突破,出现了元曲……关键是,要突破应该建立在你对这个突破对象足够了解、足够尊重、并且保持继承其精华的基础上。要求创新者对这个对象有足够的真情实感,不敷衍、不功利、不游戏。而我今天没有感受到共鸣,除了自己悟性缺乏之外,该剧编导对京剧、对茶也有认识不够之嫌。

    
茶有五味,苦涩,说来寻常,但古往今来,喝茶的意义不断扩展和升华,茶与人生,茶与禅、与道、与儒、与兴亡,个中奥妙,远非茶的自然属性可以解释,“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有谁说得清茶应该是个什么滋味?正是依托这独俱魅力的茶道文化,喝茶才被人们津津乐道、备受推崇,甚至顶礼膜拜。京剧虽被称为“东方歌剧”,却是一门比西方歌剧全面、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且它“一桌二椅”即是大堂、客厅,跑个圆场即是过了万水千山表演程式化和虚拟化,让京剧表演充满了可以最大限度拓展的想象空间。

    以泡茶而喻,古人
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茶亦十分……”,意思是说,二流茶遇上一流水,都可以泡出一流的茶。茶为国饮,京剧是国粹。二者相遇,京剧是十分之水,相遇十分之茶,要得到一壶上上茶,就要看编导这个“茶艺师”的手艺如何了。
 
    想想这个创意,要把味觉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被大家接受,谈何容易?既要让观众感受欣赏到艺术,又要引起人们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有一种修辞方法叫“通感”,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移换乙感觉。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嗅觉移换为听觉;比如前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是触觉移换为视觉。这种移换让人心领神会,拍案叫绝,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审美感受。而要获得通感,就需要你在生活、创作中,全身心地去感知、去捕捉完整的艺术形象,等呈现出来时,才能让人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通感是一种可贵的创作灵感,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整出戏完全借之表达也是不现实的。平心而论,这出京剧形式的戏全场没有一个唱段,对话念白也很少,单靠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味觉这样抽象的东西,要让观众一目了然也真是太勉为其难了。我的理解是,要么加入唱腔有助理解,京剧的唱腔苦涩者有,甜美者有,醇厚着有,清新者有……表现力极强;要么引入类似哑剧的舞台语言来辅助表演,因为哑剧要求准确性极高的、约定俗成的、国际化的肢体语言,才能保证每位观众都看得明白。

    遗憾的是,
座谈中,据该剧品牌运营负责人介绍,参加国际活动中,有外国人听到京剧唱腔就会离席,所以这个戏中,呈现京剧唱念做打的首席“唱功”只好缺席(这个说法让人很反感,国粹是拿来取悦外国人的吗?);而京剧程式化的肢体语言,在国粹叫好不叫座的今天,一般观众都不熟悉、不理解,更不具备“国际性”。所以这出戏不管有再好的创意构想,都只是一出生涩的实验剧,让绝大多数象我一样的观众“不明觉厉”。

    还有,在这出戏中,茶、京剧、蓝调、爵士乐同台呈现,这样混搭的方式,被
编导解释为“将戏曲程式游戏化”。我认为,作为一种娱乐无可厚非,但如果不用京剧唱腔一样,也是为了更“国际化”,那就不由得让人揣测,编导是为什么而创作?要知道,纯商业的东西,与艺术无关。在国际艺术节上,真是为艺术而来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这样的演出,也只能是“一期一会”了。 


                                                                    小舌头

                                                                    小舌头与甜

                                                                                                              小舌头与苦
                                                                          小舌头与甘
                                                                                                        小舌头与甜
                                                                                                      小舌头与涩
                                                                                                            小舌头与三甘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张稼文的业余 2014-10-18 23:05
先献花,再细读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