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偏爱翻书的荒谬,胜过不翻书的荒谬(二)

已有 489 次阅读2018-6-26 19:45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台灯下, 地铁上, 窗边


16.《戴眼镜的女孩》,[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法] 让-雅克·桑贝 绘,林小白 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长篇散文。还是莫迪亚诺的招牌式追忆,这一次,因主人公的孩童视角,追忆得清新。真实自然的父女之情,总是这样,它的酽,潜藏在生活之流深处,呈现为日常的平淡。整册书里,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带女儿到私家别墅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聚会,那些冷遇那些窘迫被孩子尽数瞅见……

 

桑贝的画很为这本书加分。

 

“我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眼前的一切朦胧得美丽起来,所有锐利的线条,人的分明轮廓、物的棱角边缘,都消失了,代之以柔和的光晕;所有肮脏的细节也被稀释,所有的声音被过滤,渐渐低沉,渐渐温和。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丝绒枕头一样,那么软,那么大,让我深陷其中并满足地入眠。

 

‘又做什么美梦呢?卡特琳?’爸爸问我。‘戴上眼镜吧。’

 

我于是戴上眼镜,整个世界又回复到原来的坚硬、精确,正如它原本的样子,一点不曾被歪曲的样子。梦境烟消云散了。”

 

读到开头这里,打了个咯噔。之所以不喜欢“美颜相机”之类应用,因为我相信生活需要直面,需要梦,但不需要自欺。

 

17.《这样你就不会迷路》,[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袁筱一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一个由在《地平线》里便已“出现”过的通讯录所引发的“故事”。六万来字,依然在讲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自《缓刑》里的孩提时代起,直到《这样你就不会迷路》里的晚年,主人公一直未曾改变的孤独、恍惚与迷失,以及,对真实的孜孜探寻。

 

18. 《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贾樟柯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穿越旷野的风啊 / 慢些走 / 我用沉默告诉你 / 我醉了酒 / 飘向远方的云啊 / 慢些走 / 我用奔跑告诉你 / 我不回头 / 乌兰巴托的夜啊 / 那么静,那么静 / 连风都不知道我 / 不知道 / 乌兰巴托的夜啊 / 那么静,那么静 / 连云都不知道我 / 不知道……”

 

《乌兰巴托的夜》,内蒙人民常用来待客的歌,悠扬抒情。在电影《世界》里听到这个重新填词后以摇滚风格演唱的版本,意外而深受感染。填词的人,是该片导演。上两周,听到这位导演朗读他的《高考之后,放虎归山》一文,随后取下《贾想Ⅰ》复习。


 

创作论、访谈、随笔、讲演稿……作者自己的深思、真知与诗意笔墨,同别人对他的印象记,一道鲜明出一个执导筒的人,这个人,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休戚与共。这是近二十年来我始终敬佩他的缘由。

 

“我记得贾樟柯在一部电影的花絮中接受采访,他说,他在荒败的小县城混时,有很多机会沦落,变成坏孩子,毁了自己。这是诚实的自白。我在知青岁月中也有太多机会沦丧,破罐子破摔。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救自己,从小救起来。什么叫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把陈丹青《序言》里这段话转给小朋友,附上一句:“让我们从迟疑于一个网络潮语的当用不当用开始,从分得清‘的’‘地’‘得’开始,从不相信‘认真你就输了’开始。”

 

19.《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陈丹青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视频节目《局部》2015年6到9月间的讲稿。直接读文字,便于中途查阅画册、艺术史类资料以“批注”“链接”。

 

对所解析画作和画家的取舍,属陈丹青私人趣味,却绝不逼仄,取舍背后,是殷切的召唤与期待。十八岁即开始创作旷世杰作《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长年消失在美术史上的蒋兆和与他的《流民图》,“讨生活的穷姑娘”瓦拉东以及她的儿子,包括潘玉良在内的多位民国女画家,“天生的史诗画家”苏里科夫……他们中的好些,我陌生。清醒、坦然、忠直、自在并自信地,陈丹青把他们介绍给我们。介绍过程中,不时旁逸斜出、热忱悦义地传递他自己的艺术观念。

 

对梵高有个印象,从前只与妹妹说过,读见陈丹青的直截了当,真是喜悦:“对我来说,梵高的迷人,就是一个字:憨。(上海话叫做‘耿大’,鲁迅还用过这个词)不要小看这个字,我自己画画,我知道,你要画得巧,不很难,你要画得憨,太难了。巧可以是才华,可以靠磨炼,憨,却是天性,是奇异的禀赋,怎么也学不来的。”

 

19. 《上学记(修订版)》,何兆武 口述,文靖 撰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电影《无问西东》颇热那阵子,找出来重读。毕竟距上一回读已过去将近十年,小有阅历,在某些曾经以为平淡无奇的地方,识出了妙处。

 

留意到书里好几处涉及“幸福”“快乐”的内容,多跟审美体验相关。比如说到逆流往长沙,路上连行五天的经历,说到欣赏舒伯特《圣母颂》,说到读丰子恺《西洋建筑史话》,何先生都不吝用了“美极了”“幸福极了”“满意极了”的表达,也因此,在同挚友王浩讨论何为最大的幸福时,王浩取“最大的荣誉”,他自己则取“最大的心灵平静”。最后,他还因为自己说服了王浩这位天才同学,颇得意。

 

“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种世俗的荣誉。”何先生讲。

 

20.《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修订版)》,赵汀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不妨仿拟卡佛那篇小说的标题,问一句“当我们谈论幸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因“幸福”很多时候其实是被琐碎的、感官的快乐给概念偷换掉了。我珍惜小确幸,也憧憬拥有幸福力,赵汀阳先生是哲学家,以其犀利的思辨,燃着读者领悟的火花:

 

“现代社会这样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快乐,以至于损害了幸福,而所以失去幸福,是因为没有人打算给予别人幸福,也就没有得到幸福,每个人都欠着别人的幸福。”

 

“幸福是拥有健全生活的经验,是全部生活行为所追求的持续性状态而不是一个漂亮的大结局,幸福必须是能够留下永恒意义的事情。”

 

“所有幸福都来自创造性生活,重复性活动只是生存,而生存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无所谓幸福还是不幸。”

 

“幸福只属于具有激情和想象力的人。”

 

21.《日子的诉说》,谭中贵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2.《白日之梦》,袁琼琼 主编,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

 

汇编了一批发表在台湾纸媒或获得台湾文学奖项的散文,风格各异,漩成一场盛大的缤纷梦境。其审美内核的交集在于——对美好文字与美好人格的追求。

 

更喜欢其中的《臭鞋》《车惑》《文字咒》《潜水练习》《红月之海》《只有树懂》《卖梦的人》《生活编辑凡例》《世界是野兽的》《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


 

(捧读纸书的小女娃娃 @ 璞玉书店。 一旁,她爸爸正低头玩着手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