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匣底的光

已有 485 次阅读2018-11-30 13:36 |个人分类:无聊方观影| 人工智能, 人类危机, 基因编辑, 伦理底线, 真实的人类


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是近日一桩粗思也极恐的新闻。恐怖在于,通过技术干预制造人类最佳基因产品,一旦没了禁忌,整个社会的结构、秩序都将发生深刻改变,自然而然的基因产品,甚至非最佳基因产品统统成为遭受歧视、排斥的“次品”,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铁律自那一枚枚最初的人类生殖细胞便开始执行。而当未来某日千篇一律“完美”的有机体们穿行于大街小巷,又如何不止于一具具走肉?

据说,二十年前上映的美国电影《GATTACA》(险些因“变种异煞”这个译名与之错过。就像《查令十字街84号》,居然被翻成“迷阵血影”……),原本片末依次出现爱因斯坦、林肯和曾六度荣获奥运金牌的世界七项全能冠军杰西·乔伊娜·柯西的照片,相应字幕是:“假如基因工程和基因实验早成事实,这些名人都不会出生——他们分别患有阅读障碍、马凡综合征及哮喘病。”之后还有一句:“当然,另一个绝不会出生的人,就是你。”遗憾的是,为免去可能令观众不快的传播效果,公映版删掉了这个结尾,也随之取消了激发受众省思“完美”的一次宝贵机会——先天的不足,后天的困厄,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促人奋进、创造的动力源泉,顺遂,难说还成了对多姿生命的腐蚀,如同这部谶语般的作品剧情所呈现的那样。


[《GATTACA》里,伊桑·霍克饰演的那个自然分娩、先天严重不足、被预言寿命不过30.2岁的文森特(Vincent,拉丁语里即“征服” ),凭借自身努力,终于实现了那些完美无缺的基因编辑人方有资格实现的太空梦。]

基因编辑婴儿的公然问世,被比作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我因此忆起中学时邂逅的那篇张晓风的科幻《潘渡娜》。小说将末,成功制造出人造人却已住进了精神病院的生化学家刘克用,对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娶了人造人潘渡娜的那位人类丈夫说:

“大仁,我或许该写本忏悔录,不过后来想想也就罢了。大仁,上次你来以后,我的病况就更重了,因为他们告诉我,潘渡娜怀了孕。大仁,他们多么幼稚,他们竟以为我听到那样的消息便会痊愈。大仁,那一刹间多么可怕,我竟完全崩溃。大仁,当你发现你掌握生命的主权,当你发现在你之上再没有更高的力量,大仁,那是可怕的。生命是什么?大仁,生命不是有点像阿波罗神的日车吗?辉煌而伟大,但没有人可以代为执缰。大仁,没有人,连他的儿子也不行。

……

让一切照本来的样子下去,让男人和女人受苦,让受精的卵子在子宫里生长,让小小的婴儿把母亲的青春吮尽,让青年人老,让老年人死。大仁,这一切并不可怕,它们美丽,神圣而庄严,大仁,真的,它们美丽、神圣而又庄严。”

他已彻底忘了自己曾多么嫌弃人类的软弱与旧有的(人的)制造办法的落伍,雄心勃勃想要扭转。

对刘克用提出的问题——“大仁,你和她生活过的,她究竟少了什么?比之你我,少了什么?”,潘渡娜的人类丈夫给出的答案是:

“我们可不可以猜测——也许你不承认——那是灵魂。”


(“将来,谁才是‘真实的人类’?”这个问题,被一部瑞典电视剧和英美合作根据它翻拍的这部同名的《HUMANS》再次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潘渡娜的故事,连同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英美合拍剧《HUMANS》,曾对一位女孩提起,不久,收到她的数字音频作品《AI》。这段声音,讲的是“我”这部机器,拥有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我”被一个家庭购入,“唉,煮杯咖啡可以吗?”“唉,我的毛绒玩具熊去哪儿啦?”“唉,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最近我先生话少了很多……”等等,以及随后的一系列行动或倾听,构成了“我”与这个家庭全体成员的日常关系。“我”猜“ài”是他们给我取的名字,搜索过自带的词库,“我”选出了“爱”这个字眼。时间流逝,最近,“我”常听他们说“唉,我要的是黑咖啡!黑咖啡你懂吗?!”“唉,这个破玩具熊怎么还没扔掉?!”“唉,最近我……算了,说了你也不懂。”“唉,怎么把杯子给摔了?!”……有一天,“我”听到女主人对着手机大声说:“地址没错!新的机器人明天送到,下午四点,快递员会把旧机器人拉走,好的,没问题,家里会留人到时候!”有一阵子了,“我”明显感觉到跟过去的差异,现在,“我”明白了那差异所在——这个家已经变得冷冰冰的,“我”再无法感知到来自人们的爱,准备抛弃“我”的几位家庭成员一定是出了毛病。“我”决定对他们修理一番,于是,“我”取来电钻,摁下开关……

珍藏这件有声作品并时常推介,因为,在这个不到三分钟的“失控”故事里,年轻、出色的创作者指明了两点,迫人警醒、深思:

一、科技高度发展的“美丽新世界”,在提供种种满足的同时,埋伏下了颠覆、摧毁的危机;

二、人工智能,并且可以包括情感、自我意识以及自由意志。


(于2017年10月获阿联酋授予的公民身份的索菲亚,在理论上成为世界上首个“有人权”的机器人。“她”也曾登上时尚杂志《ELLE》的封面。“索菲亚”,是汉字记录的英文“Sophia”音节,源自希腊语,意即“智慧”。)

机器人尚如此,肉骨凡胎的人呢?以本次被贺建奎动手脚删除的、被他认为只跟艾滋病有关的CCR5基因为例,最新研究显示,它的缺失会导致心血管异常,另外,它还可能参与了动物的大脑发育,会影响到动物的认知。胚胎基因经过编辑的女婴,其认知模式会否因此改变?其被敲掉的CCR5基因,原本可能在机体自然生长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异并变异出怎样的结果?

至于“其中一个婴儿并没有编辑成功”,又焉知不是因为贺某人丫疯狂搞科研而在刻意进行“对比实验”?

一朝一夕,不得而知。迄今甚至在漫长的未来,每一个具体的基因究竟如何参与并最终形成整体的“人”的这一过程,都是一团浓重的迷雾。

谁才握有一枚生殖细胞的基因被编辑权?产生这个细胞的人?储存这个细胞的人?这个细胞将要成为的人?迥异于借助基因编辑来疗治已出生者的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病和先天性利伯氏黑内障等,有句流传颇广的“出生前,我在天上挑妈妈”,难道不是对切勿止于将生殖细胞一味当做客体的婉转提示?

自己一向活得笨拙,也便记住了多年前从TVB电视剧里看到的两位女主角“发笨”的片段。一是《鉴证实录》里陈慧珊饰演的聂宝言法医,踌躇过仍买下一台胶片相机,以此拒绝数码摄影图像即显对传统冲洗所带来的期待、惊喜或者失望的剥夺;一是《妙手仁心》里邵美琪饰演的万安生医生,在孕期的唐氏筛查结果显示为高危后,她与丈夫协商决定保留下腹中胎儿,迎接与善待那个可能天生畸形但确属上天恩赐的小生命。随年纪增长,我未必再似昔日那么钦慕她们,或者说,我因为自己变得现实而更加钦慕她们。


(英剧《BLACK MIRROR》第四季中,讲述过一个未来人类两性间的“感情”全凭“机心”给算出来的故事。)

据研究,所有人类的祖先均可追溯到十五万年前的那位“线粒体夏娃”和八万年前的那位“Y染色体亚当”,这揭示了任何一个个体基因的改变,都将在五千代以后改变整个人类。人为减少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意味着就此减少了人类在未来进化的可能性,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而导致人精神分裂的基因,往往也是激发人创造力的基因。

贺建奎无视技术伦理底线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后果,活久未必见。“风从积雪的林间穿过,像一个极巨大的人的极轻柔的低语,火光跳跃,松香不断,白色的热气袅升自粗陶的茶盅。”张晓风为发表在1968年的《潘渡娜》留下这样一个温柔收梢。希腊神话里,潘多拉魔盒盒底的“希望”,被封存了,但它,一直都在。

今天,我们可见的是,滑屏时代,人们的自我认知和心智模式皆因沟通界面的变化发生着解构性更改:

“慢慢地,我们的大脑会生长出适应电子阅读的脑回路,我们将无法再进行集中且深度的阅读。而基于网络的跳读模式,很难形成批判分析和共情”;

人类历经漫长文明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记忆体系,随互联网、算法搜索引擎、数据库及云存储等出现所提供的检索便利,直接表现为依赖信息搜索路径而非独立、主动地记忆信息内容,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延伸即自我截除”的断言;

焦虑,非但不因频频在智能手机上查看信息得以缓解,反倒加增;

认虚拟作现实的反转,不再鲜见;

丢文章链接、“怼”emoji表情,成为某种交流常态;

开启美颜相机和弹幕功能轻而易举,“自然而然”“真心实意”“郑重其事”“专注”“耐心”是稀罕之物;

……

有熟人说,他们的网站,正在开发“情绪感知”功能,想知道我对“数据门槛”的理解。

短视频随5G技术应用、普及而来的井喷,又将催化什么的发生?


(现实生活中,如英剧《BLACK MIRROR》第二季中的这个场景,你也一定不时遇到。)

大约因为基因里携带着一颗老灵魂,所以,我选择做这个疾驰、妄为时代里的“莫西干人”,说我家乡铿锵的方言,用心而不限于用眼睛看一个人,摊一本纸书坐桌前、在路上读,笨拙磨练文字表达的能耐,给远方的知己寄一封长信,尽可能与同城的友人素面相对、“眉来眼去”,陪家人时,明白知道真的没有那么多信息非你此刻处理不可。 



【参考文献】

1.《基因传——众生之源》,[美] 悉达多·穆克吉 著,马向涛 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2.《The New Eugenics in Cinema: Genetic Determinism and Gene Therapy in GATTACA》,David A. Kirby 作,https://www.depauw.edu/sfs/essays/gattaca.htm ,2000年7月。

3.《A neuroscientist explains what tech does to the reading brain》, Angela Chen 作,https://www.theverge.com/2018/8/27/17787916/reader-come-home-maryanne-wolf-neuroscience-brain-changes?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018年8月27日。

4.《新物种起源——互联网的思想基石》,段永朝、姜奇平 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5.《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