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为“大妈”一辩

已有 342 次阅读2019-5-12 22:22 |个人分类:他们&她们| 中国大妈, 爱美之心, 刻板印象, 写一首诗


点开讨论量达1.2万的“村上春树开满了大妈”,不禁“哈哈”自己的语言“格式塔”心理反应——该双井号微博话题明明是“春天树上开满了大妈”。


(昆明街头这几位女士的装束,审美不差)

无论树上、山上、广场上还是银杏道上,“大妈”作为一个常遭讪笑的群体而存在。有无可能,暂时悬搁起对个人道德的评判,从公共议题的角度,来认识“大妈”们养成的前因后果?

青春韶华多与款式颜色单调的服饰相伴,不免有了后来的着装追求艳丽;凭票购物、饥馑贫困的记忆挥之不去,不免有了后来的在自助餐前争先恐后;停课闹革命是大部分人的经历,不免有了后来的对爬树、高分贝等等漠视与侵犯公共规则不以为然……而“大妈”这个标签,同那句“坏人变老了”的断言一样,其实质都是对社会问题简单粗暴的代际阐释。一味讥讽“大妈”者,除却拥有年龄歧视,还忽略了生于1950至1960年代间中老年女性性别意识觉醒、乏味往昔弥补,以及随子女升学就业后的家庭空巢、婚姻生活多年后的配偶关注降低等而出现的憧憬热闹、期待闪耀之类心理需求。


穿行乌蒙山区,车在一视野开阔处停下,大家纷纷下来张望、远眺。有位摄影家叔叔走近说:“莫动!我给你录段视频。”许是发现了我的羞涩、拘束,细心的长辈忙补充:“这点儿呢山多好看!喏,个个都忙的跟风景融在一起。”飞快环顾,确实,大家都在拍照,拍山川,拍云朵,也为自己留影,男士亦然。瞬间,我清晰意识到:节制咔嚓属于我自己的决定,至于别人,再拥挤的地方,也有可能寻得背景相对单纯的一隅——当然,妨碍他人就免了;无论少老,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自己抵达的地方,留下几张人、景相映的可心相片——最好,自恋心态别太浓。


(电影里66岁的杨美子,报名参加了一个诗歌创作培训班,从此,她常问人“如何才能写得出诗?”“灵感究竟从哪里来?”。)

李沧东执导的《诗》和山田洋次执导的《家族之苦》里,各有一位奶奶级别的女性,她们都因为参加社区的写作培训班,人生自彼有了转变,《诗》里那位外婆,更因为认认真真一定要写出一首诗而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见优雅的她手握小本李贺般不时记下灵感,观众仿佛也在随之纳入和呼出什么。常想:什么时候,我们这里也能出现韩国、日本那样教授写作的社区组织(非名额有限、内容陈腐的老年大学),借助文学,为“大妈”们提供闲暇安排的更多可能?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