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密西西比河,往昆明淌起

已有 546 次阅读2019-7-24 21:57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于坚散文, 想象地理, 云南昆明, 美利坚, 读书别装佯


坐在临河窗下,从铅字里读见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它们千姿百态,段与段、季与季间迥异,别于我身边这条终年滞重、浑浊的河。它们统统在远方,真正与你面对时,会用陌生与熟悉相化合成的奇异感受让人静默。参与累积这“熟悉”的,当然不止于别人文章。

布师把《密西西比河某处(一)》打印了带给我,细细读完,那么长的“兴”!不知这篇作品拢共几部分,这个“兴”实在不短,11页,近一万一千个字,基本上,于坚一直在写云南往事、昆明故人,一桩桩、一个个,成就了“我”2004年美利坚之行以前对“密西西比河”的印象(https://www.sohu.com/a/289759120_775296?sec=wd)。那个蒸发了再不知所终的朋友老卡,那首叫“谢南多”的歌,那名某丰满女士嫁给的老外丈夫,那则云南大学外语系某男生被爱伦·金斯堡给带出去了的传闻,那本由籍贯云南文山、执教过云南大学的楚图南翻译的《草叶集》,那趟尾着工友请了假病假在云南高原上的闲游浪荡,那次在当年昆明最高档国营冷饮店里的饯行……汇集成的大洋彼岸,是一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青春激荡”的遥远新大陆。携带这一切想象美国、认识美国的人,若干年后面对现实的密西西比河,不由自主,把它和云南的怒江联通起来:

“以前看关于印第安人的电影,我深爱人类里面的这一类人,他们怎么会有那样热烈而朴素的生命,来到这土地上,我才明白。与河流两岸森林中风暴般的色彩狂欢相比,密西西比河很暗淡,就像一张印第安人的脸,更深刻的黑暗在它的下面。有一年怒江的水落下去的时候,我走到那大河的深处,看见那岩石的河床上全是千奇百怪的窟窿,黑暗里曾经有过怎样钻心刻骨的灿烂啊。就像1966年的中国革命,在革命的内部,生活惊心动魄,惨烈残酷,但我作为少年,记忆里那是一段安静的时光,城市里空荡荡的,所有的学校都关着门,到处落着纸片,我走来走去,想拣到一张太妃奶糖的包装纸,那是我少年时代见过的最美丽的纸。”。


(对这张网上偶然见到的相片进行了二次传播,老朋友说:“合呢!老于师这棒喝。”   那句流行的“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们以为不过是断章取义。)

每个人的阅历,决定着Ta最终邂逅、看见、听到什么并如何去理解、对待。读书,思考,可以补充、有序、深广这阅历。

回忆了一下“欧美”作为想象地理之于自己的由来:金碧路、书林街、南屏街头被唤“法国梧桐”的悬铃木,巡津街的小洋楼,同仁街的骑楼长廊,东风冷饮店的圣代冰激凌,北京饭店的冰汽加哈斗(其实是满族糕点),昆明饭店的黄油蛋糕(得亲戚在那里住宿才有机会尝到),广播里不止一位“司机”作曲的音乐,电影里茜茜公主、叶塞尼亚、英俊少年们的那个世界……呵,多么遥远的年代。五岁以前,家住石桥铺,有一阵子,临睡前,总要悄悄踮脚掀开窗帘一角,望见省博物馆楼顶的五角星在黑夜红红地亮着,才能安心被爸妈哄上床。

有一回,胡性能先生说艾芜当年在昭通买下一双草鞋,穿上就一直一直走到了昆明,我险些问出一句“咹?他不是往钻洞洞直接来呢昆明?”。《南行记》我读过,却还是不知不觉先把儿时的听闻当了真。昆明有座圆通寺,依山而建,山崖上有个喀斯特岩洞,绕过寺里殿宇就能到。岩洞终年被木板封着,爸爸告诉我们,钻进去一路朝前,洞的另一边就是四川。见《密西西比河某处(一)》里写“我们每次去都要朝那木板内窥视,我表哥说从这个黑暗的洞穴穿过去可以到达美国”,我想起那个洞喊“潮音洞”。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