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偏爱翻书的荒谬,胜过不翻书的荒谬(十一)

已有 391 次阅读2019-7-31 23:09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33.《英格力士》,王刚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就像一个房间应该有窗户一样。”这句子我转述过几次,当发现“理想”已经需要被特意界定以区别于“欲望”后,就不再转了。得知陈冲把这部长篇拍成了电影,取出复习。

一个令人哀伤又悄然获得激励的成长故事。上一次读,觉得少年刘爱是主人公,这一回,却以为英语教师王亚军才是真正的主人公,他持续示范的“优雅”“真诚”,让人想起王小波曾有大意如此的表达:一个人有兄长是何其幸福(幸运?)之事。“窗户”作为喻体之于“理想”的表达,书中,就出自他的口。

“英格力士”的意义、功能在这部小说里被戏剧性地放大了,但应然得让人信服,此即虚构的魅力与力量。

34.《父亲的道歉信》,[日]向田邦子 著,张秋明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24篇追忆随笔,寻常,琐细。无论事件叙述、人、物描写,均在被赋形着色得曼妙、有致。细腻不乏俏皮的文字,淡而有味。因从前读过柯裕棻一篇《写出一片天的昭和才女》而生的敬意,加增了捧读此书时的耐性。

35.《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邵燕君 主编,王玉玊 副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理想的“关键词”书,还须是雷蒙·威廉斯那一部那样的,对词源、历史、文化及社会加以梳理、辨析后探寻乃至质疑的记录。这一本么,盘点得省力。

被网络书店贴出的“编辑推荐”给雷到——

“☆ 一本神奇的网络文化辞典,解读二次元、宅文化、网文、游戏、流行文化,让人大开眼界;

☆ 245个网络文化核心关键词,追本溯源,讲述背后文化演变与有趣故事,读来恍然大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数年研究成果,曹文轩、韩少功、李敬泽、猫腻顾问推荐;

☆ 百度查不到、词条不过时、形式新颖丰富、文章可读性强、学术上经得起推敲,五大特点打造权威作品;

☆ ‘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想要了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必须了解年轻人的语言与文化;

☆ 二次元宅看了会沉默,父母看了会流泪,不买不是好领导;

☆ 高级丝帛纸精装 大面积烫金 进口瑞典纸 多页彩图,超豪华装帧收藏二次元的记忆;

☆ 随书赠送流行词镍钛合金贴纸,可贴手机壳、电脑、咖啡杯等一切个人好物!

☆ 让‘出版界小栗旬’责编赌上职业生涯的‘必出之书’,寄托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出版界小栗旬”,什么鬼?还真“用‘颜值王道’这种随意的评价标准,完成对既有严肃秩序的解构,将许多无法直说的复杂状况,解构为简单粗暴的‘看脸’”(p.483.)啊,哈哈哈。

36.《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 方洁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工作书。

重点复习了《第6章 认识数据可视化》和《第7章 如何在新闻中应用数据可视化》。

系统、逻辑思维以及审美水平,依然要紧甚至更为关键。身为制作者,要明白“一张图读懂……”形式之弊。

“星球研究所”推送、总能间歇性霸屏的“什么是XX”系列,制作的用心程度被夸张了,其传播效应多得益于当地人因家乡自豪感及参与性所促使的转发行为。

Many Eyes首创的“文本可视化”日渐普遍,我会在意“标签云”“时间轴”“叠加图”……在直观呈现信息的同时,如何销蚀着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

37.《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美]埃姆·格里芬  著,展江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6年版。

工作书。厚厚一份理论付诸实践的有益“指南”。

38.《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徐贲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版。

工作书。

数码时代,人的思维、记忆、理解力、想象、审美、信息获得、知识汲取、价值判断……被深刻改变乃至重新塑造是不争的事实。在“读”与“写”这两种行为中,人应当如何警惕、克服“反智”,追寻真实、自由、认知平等和良性的表达,徐贲先生的言说清晰、响亮、及时。

39.《日下书》,李长声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工作书。

日本出版界扫描。掌故、八卦颇多。

40.《散步去》,[日]谷口治郎 著,伍楚 译,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对于无需完成“日行万步”任务的出门信步的人,“散步”是否一种无用?

当然不是。

看鸟、淋雨、爬树甚至穿越回从前的年代……翻读过程中很容易走神进行自我“链接”——邂逅五家堆一带水面上越过的一只翠鸟,代几个小孩子踮起脚偷摘洋瓜,往街头艺人的匣里摆了五块钱因为他弹唱的《张三的歌》还不错……散步的可为之处太多,它是放风是悠游是放空。

绘本中男主人公形象敦实,为全书添了亲切。

41.《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绿妖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绿妖下了大工夫,观察、了解与探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生态中农耕文化的差异,呈现海峡对岸农业现状及发展的面貌。事稼穑者的词典里,从来没有“轻松”二字,他们因辛劳赢得骄傲和尊严,令人敬佩及羡慕。

42.《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白俄罗斯]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王甜甜 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43.《我们的悄悄话》,[瑞士]于尔克·舒比格 著,[德] 沃尔夫·埃布鲁赫 绘,王星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4.《鸢尾花》,[德]赫尔曼·黑塞 著,印芝虹 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9年版。

45.《山里来信》,舒行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46.《莲与龙——中国纹饰》,[英]杰西卡·罗森 著,张平 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版。

47.《认得几个字》,张大春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8.《文字的故事》,唐诺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9.《故物永生》,傅菲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50.《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美]克里斯托弗•拉什 著,陈红雯、吕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对书中的泛弗洛伊德主义有异议,但不影响对作者洞见的好评。研究的是美国1970年代情形,可做镜像供认识今天的我们这里,尤其在美颜相机自拍功能与“朋友圈”一类出现后。

自恋的毒素,在于它催生人种种可笑的傲慢与偏见。

译文不够顺畅。

51.《成为小说家》,谢有顺 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意外得到的作者赠书。

五篇作家培训班演讲稿结成的集子,见解时有重复。“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的理念颇掷地有声,并非解剖小说写作的秘密、技巧,其实多讲的是文学欣赏的展开。不认同作者对《金瓶梅》的评价。

对“小说写作的几个关键词”中的“地方”尤感兴趣。“作家的出生地、成长地和个体人生之间的关系,就不仅具有地理学的意义,它也必然是一种伦理关系、道德关系——出生地和成长地的一事一物,都可以作为个体人生的见证人,记录和刻写下他曾经的悲伤与快乐”,这就是我自己推崇呈现故乡光影、气息、声响、风习、人情的精神自传的缘故。

52.《机器猫史话》,周公度 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因为对“蓝胖子”有感情,又因为对《从八岁来》印象佳,顺手借阅。怎么说呢,男性文人行文自爆偏猥琐态,貌似成了一种“真性情”标榜,读者如我不以为有趣,只能摇一摇头,飞快翻完。

53.《寂静的孩子》,袁凌 著,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

反感有一类儿童文学、“儿童”题材文字,嗲声嗲气、翻来覆去地涂抹纯真、美好、可爱,宣教苍白的“真”“善”“美”,作者无视,或根本是因为无能望见孩子们那个世界里的斑驳、沉重。欺人,自欺。

因为《我的九十九次死亡》《青苔不会消失》,袁凌成为我敬重的作者。奔走四年探访、写作,他完成了这部对今日中国广袤大地上城乡儿童生存困境的记录。它厚,它读来毫不轻松,却正因此值得被郑重相待。

寂静,或喑哑,只表象而已。袁凌平静并有情的文字,让人听见、听清这表象之下一个个孩子具体生命的动静,不由自主觉得自己必须再做点儿什么。

54.《河山》,周晓枫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中国多处“山”“河”“原”“城”的游历记述。说“记述”不准确,周晓枫的文字,历来旖旎锦绣,她的眼睛,惯于望见人、事的复杂,观照风景也不例外。

有些关于行政性审美行程的篇章,多多少少,识得出完成作业的气息。《贺开古茶山》《在和顺》《大理蝴蝶梦》系云南游记,跑马观花中留心到比如“演员们表情欢愉,模仿蝴蝶嬉戏;在他们轻盈的追逐和跳跃下,一次次,蝴蝶轻盈的薄翼被碾碎。逃亡吧,从那些可怕的模仿者中间,从热烈的赞美者中间!但蝴蝶仿佛遵循着夜间作息的规律,继续睡眠,安静地,承受杀戮”,这是绝缘“风花雪月”“美不胜收”的游人,这是认真写字的人。

55.《城南记》,路也 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路也是这样一位诗人,她憧憬古代,向往过去,留念山野,在现时态中,她诗行里的那个叙事/抒情主体,一往情深、自尊豁达、高贵睿智,总显得无根。

路也笔下的爱情诗行,有着古典意境,超越意象本身地感染读者:

“我和你坐在泉边。/ 这水多么清,它来自山的脉管 / 名词在渗出岩层之后变成了动词 / 又从方形池塘流往沟涧,七步成诗 / 就像我爱上你之后,欢乐溢出身体的斜坡。”(《泉边》)

“我足不出户就成为流浪者 / 心里的荒草在你走后的日子迅速长高 / 隔了三千里不过是隔一道矮篱笆 / 薄暮连着清晨,在昼与夜肝胆相照的北方 / 我知道再也无法回到前朝 / 假如有一天你突然遥无音讯,四壁该是多么压抑 / 我会集结起所有写给你诗浩浩荡荡去找你 / 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要去他乡流浪 / 别忘了像带上一只水壶那样带上我 / 我愿与你一起沿街乞讨卖艺为生 // 你是我的白日梦 / 一盆扶桑爱上草原 / 一颗钻戒爱上了大山里的矿脉 / 一片城市的南郊爱上了祖国的大西南 / 一扇窗子爱上了整个苍穹 / 一道并不成立的命题爱上了绝对真理”(《白日梦》)

“我准备炖一锅热火朝天的鱼汤 / 撒上轰轰烈烈的胡椒粉 / 庄严地端到你面前 / 我会和一口大锅众志成城 / 让香气达到严峻的程度 / 让你在美味面前发抖、投降”(《胡椒粉》)

“个别时候,鼠标卡哒一声 / 信会弹跳,改道去流浪、走亲戚 / 迷途知返或者走失 / 我曾经丢失过一车干草 // 大雪封门,树林沉寂 / 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使邮箱连接了穹苍 / 一封你写的邮件穿过茫茫风雪 / 支撑起我的夜空,把星星旋拧在幕布上”(《邮箱》)


(病房陪护时阅读的女孩。无意间瞟见她白色Kindle屏幕上有“埃莱娜”这个名字,原来在读《那不勒斯四部曲》)


56.《灵船》,[英] D·H·劳伦斯 著,吴笛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曾以为作者只写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原来不然。全书八辑诗歌,多传递出“我”的审美感受力和蓬勃生命力。不知是否翻译的原因,涉及“自传”“死亡”“重生”题材的作品,感觉稍有些隔膜,同鸟兽、花草、大自然相关的那些,读来让人更亲近,会缓下捧读的速度,寻思其间象征意义。


《三色紫罗兰》同《三色紫罗兰续编》两辑当中某些具“教导”感的诗,叫人不太耐烦。


57.《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张新颖 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对张新颖的文学研究、评论文章,张炜《代跋:半岛的灵性——读张新颖有感》说得极好,比我自己肚子里的归纳好太多:“思与悟,归纳与畅想,有时在一个学者那儿并不是相互支持的。而且,词语的组织能力也并不等于真正的见解。张新颖却能够将二者那么完美地综合一体。当我读到他的译作,特别是他耐心寻索论据、精心推演和敲凿的长篇著作,每每感到惊奇。因为我忘不了他在艺术的悟想中所一再表现出的过人才华:将无以言表之物给予圆通透彻的呈现。”


读过张老师的沈从文研究系列后才读见这本集子,印象未有改变,他与他的研究对象,结成了一种如镜照人般相互映射的关系,作家们作品、人格的深度,与他自己治学的沉潜是“同构”的。


58.《我们的困境,我们的声音》,张晓琴  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是青年学人,超越了某种惯例——似她的许多同辈那样,一口气接受十年学院教育与专业训练后,娴熟批量生产论文。张晓琴勤于、乐于细读、重读,带着温度,展开批评。


“对一个真诚的创作者来说,有应该和不应该吗?一个人内心的火苗燃起,她竭力控制,再控制,那些火苗冷却凝固,成诗,成王国,她带着这一切去远行,要慢一些吗?我想说,李成恩,快一点,再快一点,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李成恩,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才叫漫游。”评论如此来写的人,是懂得投入智识、情感地去尊重作品、作者的人。


59.《鲁迅与博物学》,涂昕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陈淏的《花镜》,我搁手边不时翻看。认得这本书,因为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里说,那是“我”少幼时最爱看的书。此外,鲁迅还抄写过《广群芳谱》《释草小记》《南方草木状》……他对花鸟鱼虫的雅好,并表现在莳弄、饲养的行动中。作者涂昕选题别致,就“鲁迅与博物学”写了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然后,修改成了一部书。


梳理细致,创见时有,可惜某些地方展开有限。《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国学部分)》《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现代及外文部分)》《鲁迅收藏美术作品中的博物学》这三份附录,也是关于“攀谈草木”的阅读书目线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观照、关切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博物学,给予了鲁迅启发与激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样的自嘲是有限的有具体语境的自嘲,一个缺乏对社会对“人”对“弱者”关心或悲悯的花草“爱好者”,是可疑的。


60.《野生花卉经典图鉴》,江珊 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


“经典”的含义是什么?


全书按花色、花形分类,图片清晰,不知不觉间就翻完了,记住了一些花的名字,对形态特征略有了印象。“白花败酱”这样的名字,好奇由来。


作者建设过一个名叫“花间小憩”的网站(http://www.flowersea.net),停更已久,翻翻,还是能读见一些东西。


61.《驯养生活》,黄德海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入乎其内,出乎其中。黄德海建基于深入、细致阅读文本之上的批评,目光犀利,风格温婉,一句一句的严正且敏锐,是以才华及更多的心血饲养成的。


62.《阿城精选集》,阿城 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驯养生活》里评了阿城的《洛书河图》,惹人取出这一本来重读。


头一次读见阿城,是在濂泉巷一间类似仓库的新华书店门市,立柜台前翻完《棋王》,几乎以为那是一篇被误收入“当代文学”的小说,因为全文漾出的古意,尽管分明写的是知青故事。


遥远的初中时代,家住头道巷的草头同学发现了那个书店,堆放着别家少有的书,其中,有他兴趣浓郁的一套科幻,阿西莫夫什么的。同学招呼同往,我不想扫人家兴,尾了去,随手翻到一本中文自考教材,《棋王》就在其中。第二回去,读完了同一册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阿城精选集》是“超值”书,小说、散文都有。小说从前逐字学习过,有许久不敢再看,担心会背到习作里。散文是这一回的阅读重点,收获了相当的愉悦。作者委实渊博,丝毫不迂腐,言谈风趣,丝毫不轻浮,古今中外文化融会贯通在文章里,坦坦道来。写下它们时,他不到50岁。看过《魂与魄与鬼及孔子》《还是鬼与魂与魄,这回加上神》两篇,今年的中元节,大约会有新的感受;看过《爱情与化学》,对其中某些见解不以为然却也不能不佩服作者一本正经地“扯”的能耐……


又见《棋王》里写抽烟的老江湖状是“他支起肩深吸进去,慢慢地吐出来,浑身荡一下,笑了,说:‘真不错。’”一个动词“荡”,是怎么炼出的呢?


好像是从陈丹青那里读到的,写作之外,阿城尚画画、摄影、当美工、修汽车、做木匠、开杂货铺,有些达·芬奇的影子?


63.《不抱怨的世界》,[美]威尔·鲍温 著,陈敬旻 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好几年了,有朋友诉说完毕总不忘补一句“抱歉我又抱怨了!”。她们对自己“又抱怨了”的敏感、愧疚,在我看来,大部分实无必要——因为那并不属于抱怨。


我们的时代,擅长篡改概念。“包容”可能只是一种以示政治正确的冷漠,“正能量”可能只是一种醒着之人装睡的表现,“接地气”跟“低俗”究竟隔了几条街?一切批评,都被简单粗暴地归为“抱怨”……真正的抱怨之所以负面,因其将自己择除在外,一切责任均由他人负担,一切板子均打在外物屁股上,嗟叹、数落,对于改善、改变无补,更会制造烦闷、消极的气氛。而针对不良现象合理、真实的批评,并非叽叽歪歪、袖手旁观,它旨在帮助发现问题,督促进行良性建设。


威尔·鲍温的“不抱怨”,带着对近乎“逆来顺受”的倡导。而我愿意跟友人们共勉的是:大环境如此,大家尽可能做好手头事,力所能及参与真正的公益;人际往来中,讲究一些技巧(而非心机),促成事情的解决;以身作则,用乐观、积极感染周围人。


整册《不抱怨的世界》几乎唯一予我提示的地方,是“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