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有人从未出走——访小李

已有 450 次阅读2019-9-10 23:50 |个人分类:他们&她们| 少年气, 东方书店1926, 书卷, 向着明亮那方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王锋一篇后记的标题,近年流传蛮广。

辗转认识小李几年,打了两三回交道,读过他八九篇文章。最近陪小朋友去拜访东方书店1926,请他作为负责人给大家上一“课”。被雨耽搁一阵,到得迟了,快抵达时,远远见一个赶回书店的身影,我禁不住招呼:“小李!”

坦直介绍自己如何离开供职多年的报社,以及创办、经营书店的甘苦,那些受制的不快、幻灭的时生,也有比如萍水相逢的某位读者一次令人意外又欣喜的致意,助人加增信念……边听小李说着,我边分心想到自己所知的其文其人。


他的《姐姐》,拿过一个网络文学奖项,得到的众多“感人”云云的评价,焉知没有“刻奇”地遮蔽了那文章更深的意义?

《姐姐》(http://www.sszs.cc/home.php?mod=space&uid=7285&do=blog&id=59517落笔自是用情,以至于有一两处失误“用回”了第一人称。而全文第三人称的采用,原本不是为着避免情感沸点的叙事设计吗?——人性是有深度的,生活,是斑驳五味的,激烈的情绪和轻易的泪光,只会消蚀这一切。

我更愿意说,《姐姐》予人安慰。

“姐姐无言而真诚的爱”,这一文末处的归纳让人无法满足,甚至,为着这直白的出现遗憾不已。我所得到的安慰,来自作者在此之前对“记忆”“时间”这两个文学永恒主题的把握——固然是对往事的追溯,却非止于从记忆中打捞、温故逝去的事实,而是基于对事实的印象展开言说。经过时间的发酵与沉淀,纷杂的细节被放大,人物、场景、色泽、光影、动静、气息一同显影,鲜明,却不刺目,流沙般融会着复生了往事,把今昔联通。那些必摆脱不掉的有如宿命的无奈、苍凉,那些必日后才有可能发生的悔悟、感念,那些必面对并解决的自我与善、与美的关系……它们,是超越了“手足情”的更值得体悟、沉思的东西!

假若它们能被一律处理得“不着一字”,该有多好。

犹记得文中写姐姐自制苞谷米花,加工过程中,似一朵朵水仙绽放在焰火里。是的,“水仙”,洁白,饱满,馨香。


(《给我的姐姐》,据说由黑塞在病榻上写下。“我离开故乡,/ 走上遥远的歧路。/ 我所熟悉的花儿,/ 那些重重的青山,/ 那些人物和土地,/ 都已完全改变。/ 只有从你嘴中,/ 还能听到往日的声音,/ 获悉往日的事情,/ 它们,神话一样可亲”)

别人转来小李一篇书评。认真读了,其实不算书评,作者也有文体的自觉,直接交代了是在浇自家胸中之块垒。看得出小李对所议文本的作者的敬意,对那书中所写,多有应和。唯独一处,叫人不适,关于“女人青春流逝的证据,就是一个姑娘变成女人,对身边的野花熟视无睹”什么的。唉,毕竟是文人,男的。

大约他还年轻,还来不及意识到该自行去叩问、思量“她”及她们“对身边的野花熟视无睹”的原由?

体例让开文章来,全因“青春”这个关键词“作祟”,导致一部被评论对象成了楔子。小李的文章我细细读,读到的,是一份关于 “自我救赎”的诚实记录。


小李念过的那所大学,有一年我替人救场去代过课,三个来月的辛劳,两点“收获”。一是染上一种恶习——为了防止砸所帮之人的牌子,授课前一天,我总忍不住把准备好的内容背下,一遍一遍,彩排似的,脑屏清晰得令自己几近疯狂。因此,喝咖啡有了瘾。二是得到一个教训——人再仗义,也不宜挺身而出到学店代课。学店心厚,把两个班的学生并到一间教室里上课,差不多一百五十号人,讲台下,几乎尽是慵懒、倨傲、漠然的目光。我猜那满满当当的课桌椅间,该有寥若晨星者,眼眸清亮,传递渴求知识的意愿,可惜我视力模糊,未能发现。因着小李对“杀死青春”的追忆,我知道了那滇池之滨、红塔东路上的院子中,果然有班级里有人不与众同,基本倚仗“自我教育”渐渐长成他日后模样。

那无疑是一段曲折漫长的趋光之旅。

读书、思考、写字,当副刊主编,做书店主人。就这么一路行来。

“最是文人不自由”,小李离开媒体单位的原因之一。

现在呢?


他向到书店观摩、学习的小朋友们提起余英时、资中筠们。小朋友反应慢,事后悄悄来问:“是叫Yú什么啊?”我一边莞尔着嗔怪他们“刚才不会自己请教小李老师?!”,一边写出余、资二位的名字。

更早时候,解释给他们听自己何以称小李作“小李”。一是我年纪确实痴长过人家;二来,我嫌被喊滥了的“老师”暧昧、油腻、不走心;三么,一个过了而立之年仍不减慨然、踔然的人,肯定不属于“老李”嘛。至于嘱小朋友们称“小李老师”,人家的阅历、辈分摆那里哦。

二十来岁时,有高年级同学告诉我不要相信四十岁以上的人,不知她可还记得这话?

今年五四,读见小李一篇杂文——他似乎久不创作散文了——读得人羡慕甚于敬佩。敬佩是因为那文意、文气,羡慕,是因为觉察得到作者距离“世故”“犬儒”“虚无”这些“中老年人标配”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抓紧了读,直觉那文章寿命不长。 

也曾读过出自小李之手的软文,收梢处替他家爱人销售的商品打了则广告,通篇蕴藉,由不得读者不被感染。我记得那是某个意大利品牌的鞋子,穿着确实舒适。女友中,有两位原本就青睐那牌子,又有两位乐于听我建议,我把文章转发她们:“帮个忙,二回买鞋子,优先考虑哈这一家!”


(一位可亲的师长 


(万万没想到吧张老师…… 


(两位可爱的妹妹  

东方书店开张后,邀约友人去过几次。她们统统没有弄姿自拍之嗜,反倒激起我偷咔下一帧帧安静选书、专注翻书的画面以为纪念之心。我自己不期然撞见几本心仪的旧书,赶紧买下,并感慨店家标价的厚道。收到过一个包裹,打开来,厚厚两册《纪我所知集》,上下卷——有人偶然见到小李回复我留言说书店暂无罗养儒《云南掌故》出售后,不声不响寻来这套全本相赠。又有人送我一部旧版《星·雪·火》——我正嫌新版是精装、白色封皮的呢——翻开来,哈哈,扉页上一个东方书店家的绿色印章,嗯,正好跟书架上的《瓦尔登湖》《沙乡的沉思》凑成“自然三大随笔”。

到底还是大男孩,提到书店创意的活动不被一些网友理解时,有委屈形于色。吞下“我cow,不消理皮!”,我改用“人不知,而不愠”宽慰小李——让不懂的人继续不懂,让愿懂的人用行动投下赞成票,“贵店征集、甄选的1000本好书里,请给我打算送来的那册留一个位置吧!”


(在泉州,无意间路过李贽故居。这位生活在明代的李先生说:“夫童心者,真心也。”)

所谓“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暗含正直、真诚、纯粹、无畏一类品质,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被弃如敝履之意,至少,阶段性长久地被弃如敝履过。殊不知,在某些“少数派”那里,它们一直被随身携带,无论何时、何地。同妹妹去过一次东方书店,她评价“老板不错呀!”。

问何以见得。妹妹说:“人家跟你说话,自自然然呢!”

“自自然然”,我悟了一悟,想妹妹表达的是小李性子里带几分硬净。

这也是我所以为的少年本色之一种。

说起来,自己珍视的几个人,青春结伴到现在没有失散。我贪慕的,正是素面相对时,她或他眉宇间那股经年不褪的少年气。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盲刺客 2019-9-11 00:08
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小李的书店开张已逾一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  http://www.sszs.cc/home.php?mod=space&uid=252823&do=blog&id=60101 )。得知书店近期正扩大面积,呀,加油!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