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偏爱翻书的荒谬,胜过不翻书的荒谬(十六)

已有 388 次阅读2020-4-23 20:57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世界读书日, 灯塔, 越狱, 如相晤对, 心远地自偏



几本“黑皮书”。

31.《石川啄木短歌》,[日]石川啄木 著,周作人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蒋律师自学日语的读物之一,抓来翻。从前读的电子版,周作人(“周启明”)译作外,还有10首卞立强译作,风格迥异,比如“夕阳染红了河边的枯草, / 人民在血泊中的喊叫, / 多么悲惨啊!”,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的《石川啄木诗歌集》。

脆弱与努力,敏感与悲戚,颓丧与天真。石川啄木假如活在今天,是要被大量10W+的移动互联网信息频频警告“情绪稳定,是最高级的修养”之人——他那么多首短歌里,不时可见因举目,或忆往便莫名滑向的伤感、孤独,“热春光一阵冰凉”。三行而已的文字,“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有令人嘻嘻的“坦率”,比如“没有什么事,/ 而且愉快的长胖着,/ 我这个时期多不满足啊。”“秋风来了,/ 从今天起我不想再和那肥胖的人,/ 开口说话了。”“我的胡子有下垂的毛病,/ 使我觉得生气,/ 因为近来很像一个讨厌的人”;也有浓缩了大部分人半生际遇的唏嘘,比如“不说相思的话的人,/ 送了来的 / 勿忘草的意思很清楚。”“说是悲哀也可以说吧,/ 事物的味道,/ 我尝得太早了。”“但愿我有,/ 愉快的工作,/ 等做完再死吧。”,尽管,石川离世时不过26岁。

浅白与隽永,本就可以交融。


(“说是你要来,/ 很快的起来了,/ 这一天直惦记着白衬衫的袖子脏了。”)

同样26岁早逝,石川啄木让我想起他的同行——童谣诗人金子美铃,及她的作品。比如这首《露珠》:

“谁都不要告诉
好吗?

清晨庭院的
角落里,
花儿悄悄
掉眼泪的事。

万一这事
说出去了,
传到
蜜蜂的耳朵里,

它会像
做了亏心事一样,
飞回去
还蜂蜜吧。”

言蜂、花,似也言女、男。

32.《The Reader》,[德] Bernhard Schlink 著,[美] Carol Brown Janeway 译, Penguin Random House US 2008年版。

从前读过中文版,这回看英文,慢一些。“复习”了Hanna为着掩藏自己不识字这一秘密所付出的代价。当这代价还被肃然写进小说,或许有人会视之为“矫情”,容易轻视的人不会明白,那秘密、那“身为文盲”的秘密,与人格尊严有关。更遑论Hanna是个如此追求洁净之人——数年后,已然中年的昔日少年心中,她的面容早变得模糊,嗅觉上,他却对她记忆犹新:

“In the past, I had particularlloved her smell. She always smelled fresh, freshly washed or of fresh laundry or fresh sweat or freshly loved. Sometimes she used perfume, I don't know which one, and its smell, too, was more fresh than anything else. Under these fresh smells was another, heavy, dark, sharp smell. Often I would sniff at her like a curious animal, starting with her throat and houlders, which smelled freshly washed, soaking up the fresh smell of sweat between her breasts mixed in her armpits with the other smell, then finding this heavy dark smell almost pure around her waist and stomach and between her legs with a fruity tinge that excited me, I would also sniff at her legs and feet——her thighs, where the heavy smell disappeared, the hollows of her knees again with that light, fresh smell of sweat, and her feet, which smelled of soap or leather or tiredness. Her back and arms had no special smell; they smelled of nothing and yet they smelled of her, and the palms of her hands smelled of the day and of work——the ink of the tickets, the metal of the ticket puncher, onions or fish or frying fat, soapsuds or the heat of the iron. When they are freshly washed, hands betray none of this. But soap only covers the smells, and after a time they return, faint, blending into a single scent of the day and work, a scent of work and day's end, of evening, of coming home an being at home.”

“我”先后为Hanna读过的书,《战争与和平》《奥德赛》《爱米丽亚·迦洛蒂》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33.《中国腹地行》,王小妮 著,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不是游记,无关风景,是诗人对所往之地的人和人的生活的注目。巫山、陕北、贵州、盐池……王小妮抵达一处处,用心融入环境,于是,那些人、那些事的细微,因她的眼睛转化成了一部书。平静叙述底下的绵厚之力,使得伤感、痛惜、无奈、乏力统统反应在我身上。

也非彻底地乏力,我知一定还有似英强、阿飞他们那样“让受教育机会不足的孩子学习自我成长,做一个自尊、自立、用独立思考改变命运并有益于社会的人”的人或机构存在。纵然不易。

“人观过天色,观过山色,偶然发现了蚂蚁。大雨要来了,蚂蚁的大队人马在石缝间搬家,人自我感觉比蚂蚁巨大多了,人想做个有思索状有责任感的大动物,这也是我们的生存背景。”

王小妮写。

34.《水的空白》,[罗马尼亚]马林·索雷斯库 著,高兴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重读,因忆起索雷斯库写过一首猫诗《迷信》。

翻着翻着,想到索雷斯库的文字和前南斯拉夫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存在某种交集——讽刺、自嘲、幽默、活泼……以及,那份心照不宣的辛酸。


35.《中国雕塑史》, 梁思成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讲义,不及《中国建筑史》详实、精细,但作为扫盲读物,对我已足够。

关于“元、明、清”,寥寥数语两幅图。提到“永乐,乾隆,为明、清最有功于艺术之帝王,然于雕塑一道,或仿古而不得其道,或写实而不了解自然,四百年间,殆无足述也”,这“仿古”“写实”的状况,不也可直接挪来说今日么?

36.《想念过去的英雄》,陈佳妮 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赠书。

皆军旅题材小说。《散兵游勇》《李明海的鞋》最佳。

《散兵游勇》关于滇缅抗战。“老兵魂魄不散”的故事,同穆旦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白骨》,同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同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叠在一起,把腾冲国殇墓园里的风、龙陵松山之巅的云,一道带至我眼前。

《李明海的鞋》里的硝烟,来、去得仿佛出自欧•亨利手。一段1993年岁末的排雷悲剧,依稀可追溯至1970年代末。

我曾体尝过的“哀恸”滋味,有一种,发生在1980年代末的老山阵地文艺表演舞台上,发生在2015年初的屏边烈士陵园里,发生在十多年前某一天电视里《鲁豫有约》访谈徐良时。

37.《八百万零一种死法》,唐诺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工作书”。重读。

唐诺是一位专职且专业的读者,多年前因网络论坛上一篇《最好的时光》认得其人后,凡有他作品在大陆发表、出版,我基本上都会寻来学习。

五六年前初读,消遣成分多,注意力在唐诺导读的对象——劳伦斯•布洛克的推理小说,这一回,重在体会人家的写作如何以评论对象为中心,荡出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

那股文气!

38.《富人,穷人》,[美]欧文•肖 著,施咸荣、董衡巽 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版。 

四部32章,629页。读者需刻意离线,才能专注领略《富人,穷人》这部“现实主义巨作”的酣畅。

出身一个贫穷德国移民家庭的姐弟三人,性格、天资、运气种种必然、偶然因素使然,渐渐成为社会阶层不同的人。姐姐格丽卿的命运轨迹,因她性别而早早“确定”下一套脚本;哥哥鲁道夫跻身富人行列,个人奋斗的经历里,许多次审时度势、人脉调遣间,包含着他的自责;弟弟托马斯,穷得天真,穷得自在,他的存在,会让读者不时不由自主地将他和鲁道夫比较一下,由是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应当不止一元”。可是啊,欧文•肖在用托马斯的结局“通告”我们穷人奠基富人“圆满”生活这一事实么?——托马斯最终因为救他的嫂嫂送了命。

《富人,穷人》某些情节,让人想起电影《燃情岁月》。

39.《吴家林边地行走》,吴家林 摄,陈小波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拍照在今天再平常、频繁不过,“缘何摁下相机快门/手机按钮?”成为一个问题。

被镜头凝住的光影,其意义何在,是我所感兴趣的。

书中,摄影家的代表作品展示前,是别人的评说读解、摄影家接受的采访等内容,来自邓启耀、于坚、雷平阳、老楷等人,以及马克•吕布。

重读这册《吴家林边地行走》,是对朴实无华、意味深长的视觉感受的温习,逢图像泛滥、“美拍”肆虐之际。在题为“在边地摄影中享受孤独”的采访文字里,吴家林表示: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的福分

人品不好,艺品再高也走不远

摄影师要有摄影道德观

摄影对于我是个情感活动

我这一生已经被视觉观察所代替

马克•吕布对我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在巴黎图片交易会我没看到一个中国人

我拥有孤独的、自由的快乐”

40.《呼吸》,[美]特德·姜 著,耿辉、Ent、李克勤、姚向辉 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

收入9个短篇的科幻小说集,从不同维度探讨同一个问题——边界:人性和AI的边界、信仰和科学的边界。全书读来温情脉脉,源自作者将人文关怀、哲学思辨与诗意渗透字里行间。

《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令人想到博尔赫斯小说的圆形结构。《焦虑是自由引起的晕眩》探讨了平行世界间个体的命运,看借助一个个“棱镜”,“我”与“我”的命运是如何交叉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如一则预言,在悬搁了探讨AI的本体价值后,关于AI的独立性,小说的情节逻辑指向一个未卜但可怖的未来……《大寂静》一篇很短,读得人心苍凉,久久不散。



每篇小说都附得有《后记》,一一交代了作者创作的幕后,那些奇特想象产生的缘由。

41.《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叙利亚] 阿多尼斯 著,薛庆国 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诗集凝结了阿多尼斯对生活、对世间万物的体验与哲思,形式实在而具形而上意味的诗句,闪耀智慧星芒。

因选译的缘故吧,阿多尼斯具格言质地的中文诗句常被摘引用以配上图发微博、朋友圈。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悲悯、对人生的叩问……思绪波澜与冥想之光,未免遭“轻悦”化。


封面图案,太仿……电磁炉。

43.《悲伤与理智》,[美]约瑟夫·布罗茨基 著,刘文飞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工作书”。

同《小于一》一样,《悲伤与理智》也是大部头但篇目精悍的文集。全书皆是散文体诗歌、诗人论,分属回忆录、游记、演讲稿、公开信及悼文。从“功利”的学习诉求出发,我偏爱书的后半册,也即《悲伤与理智》《马可奥勒留致敬》《猫的“喵呜”》《求爱于无生命者》《九十年之后》《致贺拉斯书》和《悼斯蒂芬斯彭德》7篇——作为“诗论”,它们更加纯粹,有烧杯、试管里凝成的硫酸铜晶体的质地。

更早时候自老弗罗斯特诗集《林间空地》里读见《家葬》时的混沌乃至费解,经布罗茨基娓娓剖析,豁然。

《悲伤与理智》令人生出双重敬意,一是对诗人布罗茨基的散文功力,书里文字自有节奏,引人渐入佳境。也非一般的“佳境”,而是因诗人的见解、思想感染、辐射,不经意间已然抵达的云上的湛蓝、辽阔;二是对诗人布罗茨基的创作修养,他印证了贺拉斯所谓“如果我不能追踪格律的演替,不熟谙 / 各类作品的风格,为何被称为诗人?”。

《第二自我》里写“任何一首诗,无论其主题如何——本身就是一个爱的举动,这与其说是作者对其主题的爱,不如说是语言对现实的爱。如果说这常常带有哀歌的意味,带有怜悯的音调,那也是因为,这是一种伟大对弱小、永恒对短暂的爱。”不只诗,任何一篇好文章,何尝不是这样?


43.《你见过央金的翅膀吗》,柴春芽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跋:小说和诗歌中的西藏现实之旅》在这部小说集里超过1/6篇幅,作者的交代,帮助我回首去强化或订正对它之前全书11篇藏地题材小说的印象、理解。

柴春芽写了一座随光阴流转而轮回变化的村庄。同他以及其他一切优秀作者的文字幻术,边地,尤其藏地总有着天然的亲缘。11篇作品并非什么规矩的“故事”,魔力文字让读者如我进入一种游荡时不时驻足打量的状态,我能辨认出一个个时间切片中毛卜拉人们举止、经历和某些心理的轮廓,让那些人们恢弘又卑微的命运中显影出的一个个意象,比如人右臂上长着的虎皮斑纹,比如蜜蜡一样的黄眼睛……翕张我自己记忆和想象的双翼。

《跋》里说起马骅,读着读着,眼角禁不住湿了。对这位诗人的简介,我收藏的是一份收梢如此的内容:

“……2004年6月20日,因搭乘的吉普车翻落澜沧江中,遭遇意外,失踪至今。”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