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缘:作者读者,相互的选择

已有 363 次阅读2020-8-3 23:43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最佳读者, 自然文学, 缘分, 诚恳, 公正


一名动笔并非轻率的作者,总会期待至少一名诚恳、公正的读者吧?

我背过“诗无达诂”的定义,也勇于在练笔时实践“接受美学”的“填空”,读了三遍周玮老师《雪山间的浪游者》(https://weizhou15.wordpress.com/2020/07/28/%e9%9b%aa%e5%b1%b1%e9%97%b4%e7%9a%84%e6%b5%aa%e6%b8%b8%e8%80%85/),为她之懂得“浪游者”张乔阳而生出对她们两位的羡慕。较之于“诚恳”,“公正”这一阅读暨评论的品质更加可贵,因其建基于认真的智识。

广博阅读、四海漫游、常年教学研究的累积,细腻体察的一直,丰沛思想的保持,“文学艺术”与“博物”功底兼具,屡屡以译作“摆渡”给我们或是洞察日常生活的深味(比如安·比蒂的一整套《纽约客》故事),或是攀谈自然的常识(比如《怎样观察一朵花》)……我也钟情周老师的散文随笔,成书的《怎样看到鹿——与自然相遇的50种方式》里的每一篇,以及发布网络的题材或继续或逸出“自然”“生态”的长短文章们。那些感性时不会流于感伤,理性处不会显得冰凉,闳深、细致、蕴藉、诗意道来的作品,再加上时有天真、诙谐之笔,是我偷师未遂的范本之一。


涉猎博物学本无门槛,“三星在户”“月离于毕”等等等等,是男女老少寻常百姓原本皆可掌握的内容;而博物学知识里的一些堂奥,在资深“博物人生”者那里,因其结合亲身经验对自然生态、地理气候乃至人文历史的把握,方得以X光。读《雪山间的浪游者》,再温习《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这一段“风从峡谷里起来的时间,也是在两三点之后,早上峡谷吸取阳光的热量,一切逐渐升腾,上升的气流到了最高的极限,饱满和虚空同时存在,生成了风。风忙忙碌碌,它是喜欢平衡的事物”,我惊觉自己之前忽略了它拟人修辞的物理基础。又如“生境的层次感”这个问题,若非周玮老师点出,这一段“细雨洒在高层的树冠,常绿的松柏针叶上鎏了一层薄银,阔叶树被洗得发亮,叶片汇聚的水滴落下来,再从灌丛的叶子尖上滑落,跌到蕨类上,而蕨类像蓬勃的热带植被,它先吸收了水雾变得生动,之后在每一片叶尖上,擒住一滴小小晶亮的露珠。菌菇染着芥末黄、杏黄、蛋青、茶褐、云母白、猩红的颜色一个个跑出来。苔藓吸饱了水,举着它们泛着银光青绿的小犄角……”在我,止于“画意”“诗情”“动词的不炼之炼”一类理解。若不识它们,难说是轻视了乔阳以文“约取”之前若干年里远眺、踏访雪山的“博观”。

昆明罕见黄栌,我对“香山红叶”——秋日黄栌树叶的认知,自周玮老师那里来:“我最爱黄栌叶子变红时的情状各异,有些先沿着侧脉上色,一缕一缕,如野性的豹纹衣;有些无心地涂抹,圆斑点点,俏皮;还有些大块泼墨,写意;红透了的叶子色彩匀净,衬着秋日的湛蓝天空,最上镜。而颜色实在不限于红,从明黄、橙黄,到褐黄、橙红,再到朱红、铁锈红,变化多端”,也便不必奇怪她会引导读者去留意乔阳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打开感官:“乔阳擅长描摹,她的语言灵动,语感极好,色彩感知力出色”。

写作“自然”的人,这些年似越来越多,但具体到每位作者,“自然”在其字里行间作为目的还是手段,每个人的觉悟或选择,可以天差地别。也就是说,“自然”文章并非都属于“自然文学”,并且,“出色的自然文学作品除了描写博物学视角下的自然,也多有书写者在自然中如何觉察自我”。于我而言, “在自然中觉察自我”应当被奉为神往目标,哪怕不能至。此标准,周玮老师评价全书的第三章《山中十日》尤其凸显。而她所推想的乔阳写作出版的初衷,我赞同并以为那正是这份郑重的“自我觉察”的一种必然:一个在精神、灵魂上受惠于自然的人,也就有了一份“济美”的义务。

描述、判断、阐释之外,“理想读者”周玮还展示了自家的另一些发现,《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人类学、民族学和哲学的意义——我自己进行的一种概括。

7000字评论,是与《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诚恳、公正的对话,同时面向我们辽阔深厚的生活世界……“诚恳”是态度,“公正”是能力,由能力所保证的切中肯綮、言之有物,方能让人接受评论者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尚未阅读者,有了捧读所评论对象的意愿;已然阅读者,就自家的感受共鸣或商榷。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是被我列为待重读的书,有个人的习惯,也因为周玮老师的评论让我又一次折服于优秀过自己的心智。这折服,予人自我提升的机会。

向来对“说不出原因的喜欢”“莫名地热爱”之类修辞不太以为然,在阅读、欣赏这个问题上,“冥冥之中”或“妙不可言”等等,往往作为“敷衍”的近义词存在,至于不及物的褒扬,只会陷作者于难堪之境。《雪山间的浪游者》里追忆了多年前周玮老师在德钦飞来寺旁季候鸟吧与乔阳的一段前缘。作者与读者之间,也讲缘分,这缘分,以无心间的相互选择而结成——作者凭作品“挑中”读者,读者因作品“认定”作者。时空转换,14年后两位“头文字Zh”女士由杰作“再续”缘分,令我这名读者在旁感触不已:一位独立、坚实、才华的作者,邂逅另一位独立、坚实、才华的作者!

亦秀亦豪,我以为这也是周玮与张乔阳的一个交集。我一直记得当年周老师在安宁炼化项目风波中的声援。昨天在长虫山麓博旅书馆,见架上周老师一本《怎样看到鹿》,同安妮·迪拉德的《听客溪的朝圣》“上下铺”陈列,我很欣喜它被之前的读者翻阅捧读过。


P.S. 个人给《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评4.5分,因偶尔的“小伙伴”之谓、“(微信)朋友圈发图……”之兴奋等,嵌在书中不免扦格。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