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抵仿回复于坚,或望见李白、苏轼、陈春成的月亮

已有 583 次阅读2020-10-30 06:54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李白, 苏轼, 陈春成, 小说



包裹拆开,好玩,这是在发展“同书兄”一道回复于坚那句“那些崇拜李白和苏轼的人(哪里去了)”么?

—1—

“以后你呢娃娃要取哪样名字?”“囡叫李白,儿子叫张唱。老邓是文盲,你莫理皮!”薪同学听过我回复,知是宽慰,一笑,换了话题。他的名字自《诗经》里来,是父母感情好的一份纪念,却被我们的邓姓班主任视为“胸无大志”的预言……那是小学六年级时。日后我在大学课堂上开小差,摸出一本练习簿开始虚构,写下女主人公的名字——李白。

见《通天之路:李白传》序言里,作者哈金提到李白姓名的几种英文翻译,忆起往事。在中国,唐人李白身后,很少有人再用“李白”这名字了吧?

《通天之路》英文写就,由汤秋妍译为中文,行文豁朗,对于读不下去张大春“大唐李白”的我,适意。

原著正标题之“The Banished Immortal”被翻作“通天之路”,较之于“谪仙人”的直译更佳——“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诗仙”之誉属于人们文化想象中的“李白”、诗人自己以作品媒介形象塑造出的“李白”,现实生活里那位李白,成“仙”路上,多的是襟抱未开的失意、亏待妻小的自私。浮夸、任性、幼稚,与踉跄、倨傲、天真相化合,成就了李白瑰丽的想象力与蓬勃的生命力,它们,被镌刻进了不朽的诗行。

多少中国人发蒙的背诵内容里,没有一首《静夜思》?我还记得三四岁时,被妈妈牵着沿大观河走,路上,教会“轻舟已过万重山”四句,止于字面地用诗里那行进的畅快为我加油。一言难尽的囹圄里,“千金散尽还复来”哪怕只是想想,也铿锵在耳边。太白的超然程度,毕生不及陶渊明,我却偏爱他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记录”下了尘世网罟间,心照神交者一场珍贵的素面晤对: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杜甫与李白间的情谊,看起来不那么对等。但得到“后辈”子美“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两句“梦话”的李白,何其幸运——杜甫不仅仰慕,并且懂得他!

“愿我是爱得更多的那人”。 


(也不是效颦“惟有饮者留其名”,别字,两杯而已的下场…… 

—2—

苏轼与李白往往被“打包”景慕,缘于他们才华、性情的交集颇多。《通天之路》写“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大量使用月亮意象的第一人,他不断赞美月亮的高洁、纯粹与永恒”;《苏轼十讲》里,朱刚专辟一节《“月”喻》。

《苏轼十讲》读了不到1/3,遂下单一册,准备送给一位姐姐,她曾撰文表达过若生于宋,必嫁坡仙。姐夫襟怀广,笑呵呵地待那文章——妻子的品藻、格局摆在那里,是丈夫的荣耀。

从前翻过的两本“东坡”书,林语堂《苏东坡传》好看归好看,但落笔旨在造神,于坚《朝苏记》,“迷弟”色彩浓。朱刚这一部,则结合了历史、政治、文化、文学,有条不紊阐释苏轼一生,作为研究者的洞见不时予人启悟。比如,“乌台诗案”之所以成“案”,很大程度上与宋代新兴的雕版印刷媒体有关,比如,“乌台诗案”中苏轼所得判决,与宋代的司法独立体制密切关联,以及,那些对苏轼性情、人格、文学理念、“个体诗史”的分析。

苏轼是与李白分享“谪仙”之谓的诗人、作家,也同样真真切切地活在具体的政治、经济、家庭中。曾经,我把自己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之惑告诉化学系同学,他给的解答,大意是,人事、公务的各种烦忧不断不说,就算神仙也做不到24小时“思量”谁吧。随后,他顿了顿,“毕竟续了弦,还紧‘思量’的起亡妻,对现在呢这个也不公平。”

顿时,我羞惭自己缺乏常识、常情,附带着反应过来儿时流行的一首《酒干倘卖无》里唱的“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什么意思。

李白写“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山川风月贵重,可当可赊;苏轼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切,都是无价却free的馈赠。

“雨夜对床”的知己,苏轼有,我也有。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希望自己实践得好一点。 

—3—

爸爸打点滴,去看护时我携了一本小说集。老同志接过翻了两页,说:“这个书,要坐在树底下读。”——眼睛真尖!

全书9篇小说之一,名为“裁云记”,它和其他,基本都系“裁云剪水”之作,气质同构于婆娑的树影。说“基本”,因为到底还是年轻人的第一部作品集,多数篇章裁云剪水得“整齐”了些,而当今许多作者、作家的平庸、自是,也反衬得对这集子的不少评价里,我相信含有勉励的加分。

小说集叫“夜晚的潜水艇”,取第一篇作品的标题。寄包裹的朋友说:“回赠你‘一艘潜水艇’!”——我送过给他的袁哲生小说集里,有名少年试图进行把自己变成一条潜水艇那样的“寂寞的游戏”。

《夜晚的潜水艇》,封面即一弯/一轮皎皎悬在群山上。意境甚于情节地,陈春成实现了将博尔赫斯式的玄思、中岛敦式的练达,落实于汪曾祺式的清朗,恰到好处地承载了现实——《竹峰寺》里有官瘾的和尚,《裁云记》里随市场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云彩广告业务,《传彩笔》里写劣质网络小说、公号软文而收入可观,《<红楼梦>弥撒曲》里被拷问《红楼梦》中心思想的标准答案……自然而然,被字里行间的温润清辉笼住,古典而不隔,实在难得。

论技艺,全书以最末一篇《音乐家》最佳。

论私人感受,个人同《李茵的湖》最“亲”。

“呵呵”某些读者评价一味地与作者长相有关。勤于拉扯职位、头衔、容貌、家世……来议论一部书、一篇文,算不算蔑视作者? 


(“陈春成,男,1990年出生,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人,现居福建泉州。”。这作者简介,已足够。)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