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我们与善的距离

已有 532 次阅读2021-1-23 09:37 |个人分类:他们&她们| 刻奇, 社会学的想象力, 公共安全


快七年前的南窑的汽笛声犹在耳畔,昨天下午建设路坡坡上又被围得水泄不通。作为近些年在中国及世界陆续发生的随机杀人事件中的两起,伤亡者皆无辜。昨天的事件发生在从前念过的学校旧址门前,那门楣上悬一块LED屏,近期全天滚动着“山河尽在,人间值得”“2020,我看见过星辰,也看见过尘埃。所幸,都翻篇了”“2021,所求皆所愿,所行皆坦途”……

我被职业规定了不能止于发送“双手合十”“两行纵泪”“怒不可遏”的表情以表达情绪、立场即可(学养超我的同事,直接视类似的社交媒体“公示”为“刻奇”表现),慢半拍的反应,提供机会解答旁人与我自己“为什么”的疑惑。

除去暴力恐怖袭击,随机杀人事件的绝大多数施害者,都属于通常标签的“卢瑟”,他们突发的暴力行为貌似无端、费解,不过是因为我们置身于消费社会“文明”“进步”“丰饶”的“象”里,误以为一切事情都该具有理智的合目的性,视而不见“崩坏”的现实背景。倘若对随机杀人事件施害者的言行一味抱着“我不想知道你有多么悲惨的过去,我只知道受害人本该有美好的未来”态度,把公共安全问题的成因统统归于个体的疯狂选择,类似的罪行还会继续,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此刻的幸存者。

我憎恨昨天那名施害者选择弱势的孩子行凶,却也在听到现场录像中他提起当他还是一名孩子时,在距离事发地百米外的文林街口屡屡亲睹他的抗日老兵父亲被揪斗、游街的场景……“社会不给我一点出路”那一刻,许多往事与听闻涌入脑中——鲜少受过恻隐的人,怎么会懂恻隐?长久遭遇欺软怕硬的人,如何不去欺软怕硬?任何缘由的暴力都不可被开脱,但其背后的家庭、社会原因,必须在将施害者诉诸刑罚的同时进行深究、直面、应对,才有预防、缓解“恶”的可能。纵然延长与无限延长“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如精卫填海。


少些对上前与施害者对话的蓝衣女记者“当天才领到记者证”“勇敢”的渲染,那样的当口,一名富有经验的谈判专家更能胜任。舒缓劫持人质者的情绪时,请递一瓶“脉动”而不是可乐。

少些对“一枪击毙”的渲染,施害者贴身死去,任被劫持的小男孩再勇敢,他被投下的心理阴影,也会在未来许多年里渐次呈现。时隔二十年,蒋律师仍清晰记得求学那里——今天的东风西路484号时,同班同学倒在同年级“藏班”男生刀下,殷红一直浸到梦里。

少些对领导赶赴医院探视的渲染,接连“刀有多长?”“你耳朵怎么了?”“他多大了?”“他给你说什么了孩子?”等等现场细节的重复问询,焉知不是“第一时间”的“二次伤害”?

同也呆过东风西路484号的张老师讨论了一下,现象与根源,乐观与悲观,情感与理性……何其幸运,从15岁开始,我们保持着求同存异、交流相长的“老毛病”。 

平平如我,也经历过被攻击、诽谤、冤屈……好在能尽力跳脱出个人遭遇,信奉“善”可以传递。老朋友曾追忆童年时的一个热天,被狗咬伤不久的她,发现干涸的泳池里有一只欲出而不能的小狗,便毫不迟疑地颤颤巍巍下到池底,希望救它脱离困境……那不是“不长记性”,是善良天性使然。而所谓“天性”,相当程度上还拜家庭的教养而成——叔叔、孃孃也是常人,也非完人,但,在言传身教善良、勇敢、悲悯、利他……方面,他们不曾缺席——我还记得叔叔那些文学艺术的藏书,在狭小的卧室里堆积如山,它们,沉默着参与了对我老朋友的启蒙——一切,“防止”了当日那个骄阳下的小小姑娘面对另一只狗时的恐惧、记恨、迁怒……寒夜里想起这往事,隐约嗅见矢志不渝趋光的葵花的气息。 



P.S.

1月24日,读见《三联生活周刊》从前的一位主笔朱文轶收到的读者私信,觉得有必要存一下。

“……我只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有更多的人能够注意社会公正,底层人的诉求,还有校园内外的安全……”发信的读者,系在1月22日昆明随机杀人事件中逝去的第二个孩子的表兄或表姊。

敬佩这位表兄或表姊,悲痛中仍尊重人性的常识,听得见蝼蚁的动静。所谓“随着警方枪响,人质获救,四周响起一片掌声”,雷动里,包含有“正义感”三个字概括不下的成分么?张老师提及“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当年,我们就是在东风西路484号的语文课堂上学到那篇《药》的,讲授者,蒙绍仁老师。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