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www.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偏爱翻书的荒谬,胜过不翻书的荒谬(二十七)

已有 310 次阅读2021-5-4 20:57 |个人分类:无知才读书| 文科误国论, 爱智慧, 天天读书日, 真实读者




21.《我讲的故事都不是真的》,慈琪 著,王笑笑 绘,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上“好书榜单”者,未必都值得一读,许多,不过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赢家。《我讲的故事都不是真的》实至名归,它是一部耗近十年写成的书,我第一次读见它的局部,在2012年。我呵呵“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疏投机,对潜心的作者便倍加好感。

84篇统称“故事”者,有寓言,有童话,有散文诗……美妙的灵感,多元的意象,“天方夜谭”的想象,芜杂人生的“写照”,它们中很一部分,可供你重读,因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后,滋味愈加绵长。“于是我用心写下每一个许过的愿望,每一次意外和惊喜,以及之后的沉思与感动;于是我记下生命中的细节,汇成一个人的鸿篇巨著。作者是我,编者是我,读者是我。如果你也感兴趣,我会向你发出邀请函,起点:你的瞳孔;终点:我的故事”,当年,我摘抄下慈琪的这段自道,漂亮得很的创作感言。

得知我已自抠,打听我邮址准备赠书的S先生“啊”了一声说“谢谢”。面对用心的作者、用功的责任编辑,还有什么比自行购买、认真阅读更能表达一名真实读者的敬意?

以《大地的尾巴》和《外公》收束全书,自有作者及编者的深意。《外公》有几分似剔除掉残忍现实因素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质感近乎我挚爱的动画片《Father and Daughter》,一堂蕴藉的“死亡教育”课。

在我这个成年已久的人眼里,《羡慕》速写了当今尤其突出的“交流的无奈”,《切割师》为“一言不合即XX”的耐心匮乏时代存照,《心想事成》辩证着“代价”,《随时随地灵感喷涌的人》直观出一个太现实的配偶所具有的“杀伤力”,《调档理解力》难道不是对“科技万能”的某种揶揄?……《我的样子》,唉,那存在于亲密关系建立、建设过程中的卑微,惟愿我的女孩子们鲜少甚至永远不要遭遇:

“我会变形,随心所欲的那种变形。

当我想做凶猛的家伙时,我就变成老虎、龙,或者扛着斧头的人。

当我想让自己看起来善良一点儿时,我就变成小鹿、花,或者包着面纱的姑娘。

我可以变成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可以变成石头、树叶和小小的湖泊,可以变成悲伤的夜莺和愉快的稻草人,可以变成一只小猫,在屋顶对着月亮吹口哨。

我喜欢上了一个人,我就变成一个人,走近他,试探他是否会喜欢我,跟我做朋友。如果他不喜欢我的模样,我就离开消失,然后以另一个面孔重新出现。一次又一次。

可是啊,他还是不喜欢我。什么样都不喜欢。

我第一次不知如何是好,心中一片茫然。我没有心思去维持自己的形状和模样,这个时候我是什么样的呢?是我遗忘已久的本来面目吗?我本来到底是什么?

我从来不敢在这种时刻去照镜子。”

有那么几个瞬间,慈琪让人想到写下《看不见的城市》的卡尔维诺同志。

22.《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韩松落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版。

写乐评、影评、书评的韩松落都有一个特点:融通现实人生与文学艺术作品,娓娓道出他的觉察与洞见。有些见解我自己持异议,却依然愿意推敲一番这位评论者的说法,因为它们提供另一些视角,拓展与延伸另一名读者对譬如这部《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里自己也读过的那些作品的理解力。

纵然字里行间有些经细读可识出的温和的炫技,我也并不反感。

《盲刺客》家“妈妈”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毛姆的《面纱》、张北海的《侠隐》和斯蒂格·拉森的《龙文身的女孩》,过去,都自改编拍摄的电视剧、电影“得见”,读了韩松落的评析,希望寻机会翻原作。

嗯,全书最佳,作者自序及后记,尤其自序《故事是真实的》。

“很多社会事件的主人公,在事发后,面对公众的讲述,也得考虑‘故事’元素。他们要偏离正题,着重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情爱纠葛和家庭矛盾引发的悲剧,加上围观群众的补充、议论,一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个人生活史、家庭生活史,就跃然眼前。

他们的个性和表达能力,使得当事人的性格呈现得非常鲜明,对话精当而意在言外,让许多编剧都自愧不如,‘像美剧’‘《社交网络》里的对白都被比下去了’之类的感叹不绝于耳。尤其是他们的情爱悲剧,让围观群众唏嘘感叹,女人们慨叹女性命运的跌宕,心理学家探讨家庭成员和谐相处之道,总之,每个人都各取所需。

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样的事件为什么会被解释为爱情和家庭悲剧?显然,重点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讲述,以及人们会不会接受这种讲述。

……

故事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微尘,它是从真实的土壤中扬起来的,一旦重新落下来,却有了别样的意义,我们就生活在这些尘土里。现实的真实感,和文字、影像、媒体制造的真实感,在压跷跷板,一个亦真亦幻的时代,其实已经到来。”韩松落道。

23.《声誉——我有关声誉、财富和权势的简单思索》,唐诺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一直以来,唐诺以其博闻强识、别有机杼、富于责任感和建设意识,用磅礴文字高蹈着一个应然的世界,令人在阅读之际生出克服地心引力向苍穹纵跳、够手的明晰、激情与相信,现实如茧,那样的一个个时段于是更加宝贵。

新作《声誉》也不例外。

“声誉”“财富”“权势”当然还有政治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诸多剖析维度,唐诺自文学艺术入手,观察、思考得多维、大气,通篇予人教益。我自己最心有戚戚焉的,是最后两节,《本来就不倚赖声誉报偿的书写》《最终,书写者该过什么样的日子?》。

唐诺一贯的长句,是我锻炼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件“利器”,那些指摘的人,不过是因自己被移动互联网络培养得思考力与表达力虚弱,便公然无理、撒娇。

24.《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 著,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工作书”。

陈老师并不似胡塞尔那样待哲学、科学和常识,他视科学为建立普适理论以达到客观性的对象,常识则无异于生活世界,虽有时与科学相悖,但终归作为科学的根基存在,至于哲学,与科学同为理性的思考方式,却从本性上注定不会成为普适理论,且放弃了这样的意图,同时,哲学也不似常识那样片断零星,恰恰还要克服这种片断零星。

读《哲学·科学·常识》,作为知识的收获,说实话,有限。作为写法的收获,良多。陈老师有这样一种本事,深度地将乍看“绕人”的常识讲解得清晰、动人,这部引经据典的论著,也是一部散文杰作!

25.《后机器时代》,胡泳、王俊秀 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工作书。

论文集,文章水平参差。个人颇受启发的是:储妍《数据科学支持下的城市权》、孙玮《具身实践的城市——从比特之城到地理媒介》、岳路平《开源村宣言》、车飞《城市街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汪丁丁《论信息社会的情感模式》。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有许多寓意,我至少可以说,互联网扩展了我的自我意识,于是我愿意让它成为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所谓的‘自我中心网络’(ego-centric network)是很贴切的名称。根据我在《行为经济学讲义》里介绍的原理,当一个人的‘自我中心网络’扩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他的情感不可能平均分推给网络里的每一个邻居,于是,对他与多数邻居的关系而言,情感的冷漠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每一个微信群中,例如人数保持在150人以上的,根据邓巴尔(R.L.M. Dunbar)的著名研究,每个个体配置于其他个体的认知(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必定被摊薄。如果一个人同时是若干微信群的成员,那么我推测,个人能够投入给他人的情感将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展而薄……”

就是这样。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