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杨希元的庭院 http://www.sszs.cc/?356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明清时期的三个地方官

热度 2已有 443 次阅读2012-9-5 15:35

明清时期的三个云龙地方官

 

 

    在云龙县历史上,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年的地方官员中,不少人为云龙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里简介三个人:

 

明崇祯年间云龙州知州钱以敬

   

    钱以敬原籍浙江,明崇祯二年(1629)任职云南大理府云龙州知州。

    洪武十六年(1383)明政府设“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于诺邓井,洪武十七年置“云龙州”于澜沧江西面的旧州;嘉靖年间,盐课提举司迁往雒马井。万历四十八年(1620)明政府裁盐课提举司归并云龙州,同时将原属浪穹县(洱源)的箭杆场、师井、诺邓井、上五井、十二关、顺荡井等六里割付云龙。

    由于州治地处江西,而云龙“以盐政为要务”,地方财政命脉八大盐井俱在江东,“文移稽迟,不无鞭长莫及之虞”。钱以敬就任知州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提举司驻地雒马井“当州辖之中,粮课征输,上下咸便,诸生释菜肄业,不致裹粮而涉”。于是他陈情利弊,大胆改革,遂于1629年将州署治所从三七城迁往雒马井(宝丰),以“统摄八井,控制诸彝”。史称钱以敬在迁治工作中“经营况瘁”,为置新署、建学宫、设州学、举文风,他竭尽全力、不辞劳累,真正鞠躬尽瘁。因钱以敬的改革,由此才奠定了雒马井作为云龙三百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

 

清康熙年间云龙州知州王符

   

    王符,山东禹山人,清康熙五十二年至六十年(1713--1721)任云龙州知州。

    王符担任云龙知州八年,史称其“公明廉毅,好学崇文,善政班班,士民爱戴”。在政治方面,他审时度势,坚持实事求是,通过对云龙全境及周边府县情况的全面调研分析,作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如:坚决要求封闭“实无成效、空费人工”的铜厂;力请上司批准革除“陋规”,免去各盐井和民间的不合理负担;提出了妥善解决木府所辖兰州土酋纵民抢掠云龙边民问题的方案,既追究责任,又促其除陋习、守法纪,确保地方的长治久安。

    在文化方面,他建起尊经阁、社稷坛等设施,鼓励习文重教;他倡导文明风俗,禁止浪费铺张的民间丧葬陋习;他写“锄云耨雨慎勿慵,努力努力事农功”的《劝农歌》鼓励发展农业。在民生方面,他竭全力使大石壁村群众摆脱了兰州领主统治,获得解放;他带头捐资,创办了云龙历史上最早的慈善机构“养济院”,并置公田以养。在建设方面,他倡修了诺邓秉礼桥,捐修了温泉和江道路,等等。

    由于王符做了大量有益于地方和民生的好事,使得“合州绅士庶民”与他同心同德,取得许多业绩。

 

民国初年云龙县知事丁润身

 

    丁润身,云南曲靖人,同盟会会员,曾任国民军第2师秘书。1913年,24岁的丁润身被委以云龙县首任县知事。

    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运动的丁润身,面对“积患弥沉”、百废待兴的云龙,上任伊始就锐意维新、立志改革。通过深入调查了解,他提出了“治云要策”若干条款并付诸实施:一是在全县大兴新式教育,建校资金困难,就借庙产创办学校;二是扫除封建,创立女校,提倡女权;三是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建平民习艺所;四是加强师资培训,为创办云龙中学,他捐出自己的薪俸购置图书、教具;五是举办实业,号召栽桑养蚕,推广植棉、种新稻技术;六是新辟交通,重修“砥柱桥”,便民利商,等等。丁润身还非常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在任内他妥善解决了傈僳族群众与天登土司之间的矛盾和积怨,受到地方的广泛赞扬。离开云龙时,他在县衙写了一副对联:叹此邦险阻艰难身经已三载一事无成到处皆遗留几点热血;看斯院桃梅蕉柳花开忽四周半尘不染我心可质告九万人民”。

    丁润身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真正做到“半尘不染”。除了抓教育、促经济、治交通、理民生,他还写下了《观过录》等重要著述。在《治云要策详》和《治泸要策详》等文献中,丁润身当年提出对云龙或怒江地区进行治理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措施,至今仍然不乏借鉴意义。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林坚 2012-9-5 20:50
   学习了
回复 张稼文的业余 2012-9-6 22:58
学习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