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张稼文的业余的庭院 http://www.sszs.cc/?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不许乱说,个人体重也是国家机密”--读《映秋院日记》的片断笔记

热度 1已有 755 次阅读2017-4-13 14:00 |个人分类:秋叶集(2017卷)

 

  

乔传藻老师的新书《映秋院日记》--起初,书放办公室,想蹭工作间隙。当读到第七页,甘国裕同学的故事之后,觉得不行,还是要拿回家,晚上读。

在灯下安静地读,每晚几页,十几页,断续近五十天,逐篇读完。

 

“玉案山日记(1957—1960年)”是中学部分,“映秋院日记(1960—1964年)”是大学部分。作序的汤世杰先生说,这部日记体文字“既映射出天光日影与月夜星辰,也记录着一个青涩学子,怎样如一株幼树那样,不分日夜地吸取着天地精华,锻造着自个枝干的结实与内心的充盈,直至捧出一树齐天的青葱。”(《书生清澈》)这个评介准确、精到、形象、生动。

 

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老师用日记记述的自己艰苦求学与学工学农的经历,既是一部令人感动、唏嘘、沉思的《青春之歌》,也是一册珍贵、好读的社会文化风情录。

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我,对书中所述的一切,人、事、物,可以说完全不陌生,都是熟悉和亲切的。作为后辈,最幸运的是,“坐在会泽院柏树荫里背古文,已成习惯。在这个时段,有如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聚谈,诸多乐趣,理科生是无法领会的。”(p207)“不管我们走多远,钟楼草地上,每到黄昏时分,常常与月光一起来到校园的小白花,在我们这辈人的记忆里,是不会凋谢了。”(p272)随后同样成为我自己美好的青春记忆。

 

与上课、考试、阅读、学写作等“匹配”的,是没完没了、重复单调的沉重的体力活,因为要生存,因为“不愿意劳动,既是人民内部矛盾,也是阶级矛盾。”(p33

小小年纪挑担:“扁担的重量直往肉里扣,肩头火烧似的难受。腿也软了,腰也疼了,怎么办?出路还是:咬紧牙,大步大步朝前跑,什么也不要想,脑子里只留两个字:坚持。”(p66)稍大几岁,扛木料下山:“……幸亏大脚拇指有抓力,抠得紧,能在坡坎上蹬出深深的脚迹窝。”(p156)“在烂泥路上挑草……用大脚拇指抠紧地面……”(p297)还有,拓土基、搬砖块、种甘蔗、盖猪圈、背松毛、灭四害、挖阴沟泥、掘老板田,“一身泥水、一脸疲倦,打招呼的力气都没有了。”(p68)体力劳动的辛苦,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童少和青年记忆的重要内容。

 

与上学、劳动相伴的,是每天的吃饭,或者说饥饿。

“开学以来,我和我的同学,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p106)“总是吃不饱”、“饥饿,把我们变成了饿狗。”(p114) “……除了饥饿,我什么也没有了。”(p34)“……饿得书也看不进去。我讨厌自己:你的肚皮怎会这样大呀。”(p134)“……饿得连抽紧裤带的力气都没有了。”(p137)

“你上街去,肚子饿了,再有钱,要是没粮票,也只得继续饿肚子。”(p112)“食品好像突然被大风刮跑了,柜台前的大玻璃瓶里,装的是乒乓球、樟脑丸和口罩,满满的。水果店还在营业,卖的是萝卜。”(108

这种挨饿忍饥的场景和感受,也多多少少延续到六十年代生人身上,于是自然而然读得懂下面两则日记蕴含的情感份量--

“大年初一。吃饭时间早到了,伙房还不开门,我们排着长队……就在这时,门开了,同学们一下呆住了,李广田校长系着白围腰,推着饭车,笑微微向我们走来。铁皮门外的埋怨,瞬间转化成感动。我递过饭牌,从李校长手里,接过比平时重了许多的饭盆。这一天,不会挨饿了。”(p143

“四个多月,家里炒菜不见一滴油,铁锅快生锈了。父母亲在苦中等我回来。暑假,昆明读书的儿子到家。从这天起,灶台上有了油烟气,粗陶油罐也贮满了香油。我问,母亲说:‘这些油是我们平时攒的,专等你回来再用。’”(p199

 

虽然是年轻时候的日记,或青涩,却不流水帐、不琐屑、不冗杂、不空洞、不单薄,年轻作者的眼光、笔力、感情、思想,都已经透出独到、强劲的力量。

“要不断地思索生活。不要让自己的眼睛、耳朵、大脑闲下来;观察,感受,体验,这是写作者的日常功课。决心与笔杆子结缘的人,应该让这种思索的习惯、感受的习惯,在性格中固定下来。”(p176)正是这种觉悟与自律,令其通过“……写日记,用一种没有声音的语言,在心里和自己大声交谈,”与此同时“……生活内容,被他连根带土刨出来……”(p207

 

没有亲身经历兼用心感受,写不出筇竹寺“石板院里的花香,含有青苔的阴凉”(p119)、也写不出高考前“一头扎进书里,拖拉机也拽不出来。”(p120)。当然也写不出“白兔爱吃味甜、多浆的草,每找到一种新的草,我都要先尝尝再割。”(161)“工分像戥子上的准星,关系着每个人的温饱。”(P8

 

没有细致、敏锐的感官体察,是不会瞧见“猪娃们瘦得扁着身子走路”(p133)的,也不会留意“她眼里涌出了泪水。旁边一个小男孩,幸灾乐祸叫道:怪呀,老师眼里淌汗了。”(p118)

还有,写书呆子放牛,“牛站着不动,他拍着牛屁股,商商量量喊出两个字:‘牛,走!’……”(p193

 

方言、俚词、俗语的运用恰到好处:“考‘秕’了”、“发点民族脾气”、“不合算”、“解溲”、“戳气”、“不得闲。要进城卖柴火”。又如:“第一次的作文写拐了,这回一定要扳回来。”(p123

 

书中有大量关于风情风俗、人情世态、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青年小伙毕竟贪玩,他们歇下担子,忙不迭地直奔河埂跑去,站在埂子上,邀约妇女对山歌。女人们正在树荫底下摘辣子,不管大嗓门怎么吼叫,她们就是不理。挑战者只得没趣收兵。一路走一路回头张望,有人冒出一句:建议政府划出山歌区,对调子找得着人。”(P9

“……信上有一句话:‘家里的大娘大爷老老少少都饿死了。’这句话我只敢如实记下,不敢说出声。物理系的吴永汉高我两级,他在政治学习时,顺口说了一句:‘我的体重减轻了六公斤。’当晚,支部书记找他谈话:‘不许乱说,个人体重也是国家机密。’华叔叔老家来信上的那句话,更是机密中的机密,只敢告诉给我的日记本。”(p161

“……老方在一旁看不下去,他冷冷插进来,数道老普说:‘老普呀,你也不好好看看,队长忙了一天,你还让他站着骂,还不快些抬个草墩来,请队长坐着骂,哪有站着办公的道理啊。’一席话,说得生产队长鼓起眼睛,半晌出不得声。”(p303

那位胸毛黑黑的屠牛人的故事,是另版的《庖丁解牛》。(p103

 

有好些,俨然白话文的《世说新语》《子不语》。另有些篇章是散文诗。

 

此外,《映秋院日记》里几次写到契诃夫。其实老师年轻时的这些文字里,也读得出《契诃夫手记》式的犀利--

“班上一部分同学打针。只限工农子弟前去注射,出身不好的无法享受。真是好笑。”(p77)

“筇竹寺对门的山崖上,传来地裂山崩的声响,教官说,那是采石场的爆炸声。心头隐隐觉得不安:天天放炮,寺里的五百罗汉坐得安稳吗?”(p99

“任务可以用‘政治’管,灵魂该用什么管?我想。”(p202

“他的情绪越坏,胡子越长。”(p206

“……眼睛的构件中还有一个要件:德性。有什么样的德性,就有什么样的眼光。”(p281

 

细致、独到的观察,具体、鲜活的感受,准确、精练的用字遣词,简朴而又生动的描摹,以及“在文章的结尾处放一颗橄榄,”(p185)因而“举重若轻,语浅意深”,耐人回味。

 

“好的书,具有很强的置换作用。置换环境,置换心境。”(p217)其实,《映秋院日记》何尝不是一部完整、独特、优秀的文学作品呢,有点像希门内斯的《小银和我》那类?!

 

 

 

(涂记在纸上的片断,412日晚整理并录完)


附:乔老师亲撰的“索引”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张稼文的业余 2017-4-13 14:47
不是读后感文章,只是将断续抄摘与零碎心得的垒起来。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