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箫寒的庭院 http://www.sszs.cc/?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在石咀村听李警官讲故事

热度 3已有 503 次阅读2014-9-12 15:20 |个人分类:散文| 石咀村, 李警官, 彝族, 故事

 

石咀老家

□箫寒

    李警官打来电话,邀请我到他老家村子放风筝掰苞谷。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啦,一向忙得不可开交的他居然也有这样的闲暇?直到坐上汽车才知,原来是他就要退休了。

    沿着滇缅大道,过马街不远,我们来到了石咀小村。李警官的妹夫早已准备好了背篓镰刀,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很快来到苞谷地里,两个背篓一小下就掰得满满的,顺手还扯了几个大南瓜。

    回到他妹妹家,中饭早已做好,主人很热情地请我们上楼用餐。在吃饭的过程中,他向我谈起童年往事。餐后本来是准备要放风筝的,然而今年秋天里的太阳居然也很辣,没有一丝丝风吹来。于是我建议说:干脆这样吧,陪你到村里走走,回味下美好的童年。

    李警官本名福启,是位彝族,石咀村和左右两侧的昭宗、车家壁三个村庄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彝族村。1970年,中学毕业的他成为了一名派出所的警察后就很少回家。从普通的治安片警一直干到派出所长、指导员、教导员,还当过巡警队长等重要的职务。紧张繁忙的工作并没有使他忘却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块块熟悉的石头勾起他的回忆……

   石咀村除了漫山遍野的石头外,山脚下还有一大一小俩龙潭,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清泉流向滇池草海,灌溉着周边的良田。大龙潭以北是小石咀村,以南是大石咀村。几百年前,彝族村的草房就建盖在今天我们掰苞谷扯南瓜的地里,1949年以后才逐步搬迁到山脚,草房变成了瓦房。往上走,他指着一个工地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名叫邵家塘的天然水库,曾记得从塘里抓上来的鲫壳鱼有手拐长,鱼鳞壳都是白花花的。远远的山腰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泉眼叫三碗水。彝族的先民们用石头凿成枧槽把泉水直接引到村里,每家每户都不用到大龙潭挑水。只可惜这些先民留下来的水利工程早已被毁坏。

    望着三碗水后面巍峨的群山,李警官感慨万分地说:想当年我们就是沿着这条牛路上山检菌到普照坪村马街一带卖钱交学费的。
因为上面的工地不让进,我们只好往下走,昔日的牛路早已变得杂草丛生。为什么叫牛路?他告诉我说,其实就相当于你们汉族所说的茶马古道。过去有一种古老的牛车,车轮是木制的,既圆又方似铜钱的模样,莫以为这种车原始,在没有汽车的年代非常有用,可以拉着肥料爬坡上山。

    走到过去的村口,一块据说是天然形成的彝族村民的保护神矗立在路边,看得出经常有人在此焚香祭拜。过去的村口还有几个人工雕凿的大脚印。传说有一年土匪从城里杀过来,看着这些大脚印傻了眼,有这么大脚印的彝族村民一定高大强悍,便不敢贸然前行,历史上的石咀村因此而得到个杀不完的英雄美名。

    突然想起来彝族是一个火的民族,于是便问起火把节。他说,小时候每年都要参加这样的活动。当时的我裤脚高一只低一只的,举着火把就往草海边的水田里跑,老辈人说当火把走过田边地头,各种虫子就会飞向火把在撞击中烧毁,火把节其实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起到杀虫灭害的作用,所以过了火把节就预示着稻米丰收的年景。

    眼看太阳快要落山,李警官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而我们要找的摩崖石刻也没有找到。时间关系,只好悻悻地沿牛路返回。望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说:现在你不是已经退休了嘛,改天我协助你,抽空找一些村里的老人们聊聊天,编一部彝族石咀村口述史书如何?

    《彝族石咀村口述史》!好啊。李警官紧紧地握住了我的双手。

 

 

 
 



路过

鸡蛋
3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