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桑田的庭院 http://www.sszs.cc/?7957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桑田:评李劲松作品里的人间烟火和惊心动魄

已有 836 次阅读2015-6-27 19:47 | 人世间, 李劲松, 旁观者, 人间, 烟火


人世间的旁观者 不打扰被拍摄对象 
  一开始真正关注他,是在一个主题为《普洱风物摄影展》的微信推送电子杂志上看到了他的摄影作品,对比众多由技术和视觉冲突占据大量篇幅的摄影作品来说,李劲松的摄影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不过他拍摄得毫无规则可言,既没有构图也没有单张照片的主题,零零散散完全是乱七八糟,对于一个好奇心太强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忍无可忍的平淡,忍不住就多看了几遍,终于看出了门道。

  李劲松这一系列的作品,乍一看没什么,仔细看像日本小说,一眼看上去只是一碗水,喝完了,才知道里面加了盐,他很放松,也很自由,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捕捉生活,他会把自己聪明巧妙地隐藏在被拍摄者背后,让人察觉不到他的存在,他不愿意打扰被拍摄者,所以记录的影像,就如同一个人间幽灵,没人看见他,但他存在,并且拍摄了。

  我总是会回想起他的摄影作品,总感觉那是人世间最真实的场景,总感觉自己有一种“在场”状态:坐在画面的外面,偷窥着画面里的生活,我能看见画面,但画面里的人和风景不会注意到我。
  这一系列的作品引起了我写诗的欲望,然后就有了下面这首诗:

《回到一种平凡》
是大地上日升日落的见证者
正悄无声息地记录着整个世界
拾起一张一张时光切片
写满俗人忙碌或心事难解
没有构图 没有伪装
没有锐利眼神和得意心血
人们既不狰狞也不震撼
却如深夜海水饱含质感
钻进这些偷窥人间的镜头
就像站在老街雨中
无所事事地静观这世界
就像盲走之人突然抬起头
看见天地之间笼罩茫茫大雪
就像茶馆里抽水烟的小老太爷
看见拉煤的人从门口缓缓走过
汗水流了一地也流了一车
怀揣记忆切片可以独行万水千山
想你的时候我就偷偷拿出来看看
眼睛和镜头一样都是生活的记录者
它们逐渐衰老心却看清楚了一切
青春在磨砺之中回到一种平凡
看清人间冷暖和阴晴圆缺
我在被切下的时光里轻易认出
山路上匆忙背负的身影
哪一个是儿子哪一个是老爹
躲在菜市场里的乞讨者
哪一个是弟弟哪一个是姐姐

  后来,得知他是一个律师,我很诧异,我很难想象法律人思维和文艺爱好者思维之间的冲突,但我又突然想起了一句话:衡量一个人智商是否上乘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的大脑里是否能容纳两种相反的思维方式并且无碍于其生活处事。
  造成他黑色基调系列作品里矛盾冲突的究竟是不是这两种思维的并行和冲突就不得而知了。

擅长营造黑色氛围 在深沉中寻找引爆点
  李劲松另一个系列的作品以黑色为主,《彭镇茶馆的老时光》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充满张力的画面,带领着人们经历这个老茶馆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颇具精神主义与人道精神。画面有着很强的带入感,由于摄影师的镜头并不直击人物的面孔和眼神,反而留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那半遮半掩的神情,让人似乎是不得不跟着画面走。这是一种接近天才诗人的语感,史诗般壮烈的构图,将画面呈现出来,并赋予了潜在的精神主题:一种原始存在并且不可刻意寻找的力量。对于内核的再现,恩格斯在1888年写给作家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到过: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不管是绘画还是摄影,黑色是一种忌讳的颜色,因为黑色是最难以把握的一种颜色,李劲松的摄影作品里大量使用了黑色。黑色系列典型作品《铸锅》和《彭镇茶馆的老时光》都用了大量黑色,作为彩色数码摄影来说,这黑色有点黑得离谱了,但照片黑色的基调中,总是有暖色出现,这种暖色是典型的红色是大地上最普遍的红色,火光是红色的,茶馆里的老板娘衣服是红色的,小女孩的皮肤带着暖红色,打火机的火苗是红色,捆绑茶壶提手的布条是红色……在深沉的黑暗里,总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颜色,在深沉的宁静下,红色像是将要引爆全局的导火索,仿佛一触动到关键的一点红色,整个画面就会爆炸开来。 

  黑色和红色的交汇是一种临界色,一种深沉的压抑,每一张看似平凡或压抑的照片,都能在图中找到临界点,平凡的街景如梦中温和的大海,表面平静内部却暗流涌动,一秒之后就可能惊心动魄;压抑的灰色调图面看似简单,却总有一个引爆点,仿佛摄影师把构图的力气都花在了埋藏故事情节上。还有一些照片全部都用黑暗的空间,如秘穴,在黑暗的内部,潜藏了无数爆发的可能,黑色和红色,作为一对矛盾的存在,这种氛围的静谧和庞大,需要思维运转的时间和联想的速度,需要抛开线条、构图、颜色和花哨的后期制作,独擎精神主义。
  阿贝尔•加缪曾经使用过全黑色的剧场设计,从色调上来说,血红比黑暗更黑暗,因为它处于压力和爆炸力的临界点上。这一点,骆一禾在《海子诗全编》的序言里也曾经说过。在《辛德勒名单》里,灰暗压抑的色调下,一个穿着红色风衣的小女孩在背景里奔跑,仿佛要奔向没有杀戮的仁爱高地,影片快要结尾的时候,一车尸体旁,小女孩穿着红衣轻轻如燕子掠过,给人以无尽的希望和凄凉感。

摄影作品克制感性 不与主流共时存在

  李劲松的摄影作品克制而感性,应该默默欣赏,不应该放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甜得发腻的糖水片搅合在一起。

  拍摄中,陌生人最忌讳的,莫过于看对方的眼神,目光相触时不知道究竟该说些什么,陌生人应该忽视,忽视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种不尴尬的保护,在镜头里,在画面上,被拍摄者的眼神,其实就是被拍摄者看摄影师的眼神,如果被拍摄者忽视了镜头,也就忽视了摄影师,一个摄影师能在田野调查式的行走里,在被拍摄者中悄悄记录并且不打扰对方的生活,那是一种成功,因为刻意地拍摄会打扰别人的尊严(比如为了一个锐利或惊恐的眼神,摄影师或者诱导拍摄的人对被拍摄者进行恐吓,从而得到一张有别于被拍摄者日常生活但却能显示人类共同情感的照片)。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不仅是人道主义出发的人本精神,还包括了对人的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存在的承认。避开被打扰的主题,不惊吓、不摆设、不做作,只是安静地记录着,用悄无声息的拍摄来完成一种精神构想,一种荷尔德林式的精神境地。这大约也是摄影的道德底线。现在,对摄影技术和摄影器材的过度消费,导致了对摄影本身意义的忽视,我想,如果镜头对准的是真实的人群,就应该奔赴到真实之地,悄悄记录他们,不要打扰他们,而摄影对于摄影师本身,是一种心灵的重建,摄影作品永远无法避免地镌刻着摄影师的立场、经验、观点、态度,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影师也会因为拍摄对象带来的影响而不断修正自我。
  摄影门槛低,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优秀的摄影师,从技术层面突破的可能性太小,因为器材只要有钱都能买到,技术这种东西,深入练习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拍摄出清晰好看的图片,更多的应该是人文情怀的挖掘和摄影师思想内核的呈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影更应该是一种个人化的观念艺术,人道主义精神是摄影的本质,娱乐为先会消解摄影本身的健康,作为一个有想法有情怀的摄影师,更应当坚持摄影的美学特征,让每一张照片都是摄影师本身的一个符号。
  我想,很多有想法的摄影师都有着这样的野心: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到作品里,通过作品的传播来寻找相同的人,并影响这些人。
  这也是李劲松特定的成就:不与主流共时存在,始终保持一种冷静的思考和自我的视觉态度,并以旁观者的视觉安静地呈现出独特画面,就如同在万物巅峰将风景尽收眼底,就如同在天堂悲悯人间一样。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